《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由于种植户无视预警大幅度扩种,三七价格陷入暴跌。由于严重的供需失衡,这种行情仍将持续两至三年。
每经编辑 金喆
每经记者 金喆 发自广州
“少了是宝,多了是草”,即便是被称作“金不换”的大宗中药材三七也无法违背这一市场规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由于种植户无视预警大幅度扩种,三七价格陷入暴跌。由于严重的供需失衡,这种行情仍将持续两至三年。
为了扭转“金不换”的颓势,云南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曾立品5月14日特地来到广州,给清平中药材市场的60多名三七商户们打气,“云南三七仍处在小、乱、散的产业格局,我们希望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整合文山的三七种植户,用标准化的种植和管理方法带领三七走出低谷。”
今年供求比大约7:1
根据云南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和三七产业局统计,三七价格从2010年起一路飙涨,2013年6月均价达到历史最高点901元/公斤。但随后开始下滑,目前市场价格一般为130元~150元/公斤。
严重供过于求是造成这种暴跌的关键原因。“2010年,农户看到三七行情好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文山的三七产量是井喷式的,当供求失衡时价格必然暴跌。”
云南一家三七种植企业董事长对记者表示,三七价格连续四年暴涨使药企原料采购成本陡增,其中部分索性停产,还有些缩小了采购量。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遍地开花的种植基地。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4年,云南文山、红河、昆明、玉溪等地的三七种植面积从8万多亩增至50万亩。
今年2月,文山州委书记纳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4年三七产量约为3万吨,2015年预估产量约7万吨,相比1万吨的年需求量,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也就是说,严重滞销的三七还将持续低迷一段时间,上游种植户仍将头顶乌云。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事业部总经理万子也告诉记者,由于三七价格暴跌,文山当地已有农户因此破产。
对此,曾立品无奈地表示,他本人和协会多次向“七农”预警风险,但三七的暴利刺激着农民疯狂扩种,如今的困难局面使大批种植户遭受经济损失,“现在行情不好了,有人就以次充好,通过炒红土、打蜡等造假方法来降低成本。”
协会引导产业升级
其实,三七作为“金不换”,在全国有上千家药企用其为原料,其中不乏白云山、云南白药、康美药业等大型中药上市企业。
曾立品谈到,原来绝大多数三七种植户是散户,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品牌管理,流通到市场的三七良莠不齐。再加上三七存在连作障碍,按照现在的种植形势,十年后文山将没有土地可种植三七。
对此,万子对记者解释称,就三七而言,连作障碍意味着一块生地种过一次三七,三年收成一次,这块土地在以后好几年都不能再种三七。
在这样的局面下,云南省文山州政府和行业协会不得不联手救市。曾立品告诉记者,广东地区老百姓长期以来有用三七煲汤、煮药的习惯,而白云山等中药企业也落户于此,对三七的需求量大。于是,协会与三七科技(当地最大的种植企业)的“宣讲”首站定在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
他介绍,行业协会将从两方面来引导产业。首先,由三七科技牵头,与其他种植大户从种植、加工、科研、制药到销售进行产业升级,这部分占到文山三七产量的七成;其次,中小种植户可以选择与大企业建立合作制,或者直接投靠三七科技。
“以前由于没有哪家企业对三七资源有足够的控制力,上游种植户缺乏定价权和竞争力,就失去了话语权。”曾立品说,只有具备全产业链或者产业联盟,并从源头到终端控制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市场。除此以外,行业协会还会联合当地政府做好每年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宏观调控。
对于三七的未来,曾立品信心满满,“我认为三七在三年后将回归理性。”他还表示,三七协会前期已与广州清平市场10%的商户合作,接下来将到全国其他地区加强与商户沟通,让流通市场了解并接受有品牌和标准质量的三七。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前景难言乐观,即便龙头企业出马,这两年三七以万吨来计的市场存量仍没有消化,下游的压价将使上游种植户的经济损失继续扩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