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娜
◎每经记者 李娜
公募、券商、银行等机构大佬“奔私”潮涌,但私募的征途并非一马平川,投资业绩不仅取决于基金管理人各自的道法深浅,与私募公司自身的治理结构、决策制度也息息相关。
就在A股市场一路上扬的当下,上海某大型私募公司却陷入投资业绩与大市背离的牛市怪圈,年内业绩涨幅不仅未能跑赢同行,旗下几只旗舰产品甚至录得亏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公司作为传统作坊式私募基金,存在典型的“一言堂”治理问题: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由于决策人坚持对A股市场持续看空,导致公司整体产品收益遭遇滑铁卢。
牛市来临,私募基金普遍喜笑颜开,资产管理规模往往被戏谑为以加零的速度爆发性增长。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理财部(微信公众号:火山财富,huoshan5188)记者注意到,沪上一家大型私募公司(以A公司代称)今年以来日子反而不好过,面对牛气冲天的A股行情,他们却严重踏空了。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A公司旗下今年表现最优异的私募产品,年内涨幅只有15%左右。公司旗下原有的几只旗舰型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仍为负,而同期不少私募公司同类产品的收益已达到50%~60%。
众所周知,高端净值客户是一个“伤不起”的群体,他们给资管公司的机会只有一次,A公司目前面临的来自客户和代销渠道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就在同行今年以来多只产品轮番火爆发行的同时,A公司却传出产品销售困难,甚至需要与别的优质产品进行捆绑销售的传闻。“表面上看是因为公司投资决策不适应市场,这背后还是一个机制的问题。”一位券商资管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诸多私募研究人士看来,上述现象实际上折射出传统作坊式私募模式的弊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创办的私募公司,投资决策往往依赖于一两个灵魂人物,风险自然较大。
弊端一:治理结构呈“一言堂”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所有私募研究人士几乎都提到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私募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
私募公司要做大,首先需要跨过的一道坎便是公司治理。“早期很多私募公司就是围绕着一两个灵魂人物来做。可以说灵魂人物就是一面旗帜,如果他短期业绩不好,会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家大型券商资管研究人士指出。
据了解,上述A公司今年之所以遭遇投资失利,就是因为投资决策人坚持对A股市场持续看空,且连续不断放出空单,导致产品收益远远落后于同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早期成立的一些私募公司,公司架构非常简单,老板个人的偏好往往在公司决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下属与老板意见不合,甚至可能面临被辞退。而这正是作坊式私募所存在的一言堂或夫妻店模式问题。
随着A股市场持续扩容,以及知识新旧更替速度加快,一两个人的投资模式往往受其自身投资经历、知识范围的限制。因此,私募公司的投资策略、投资理念都需要与时俱进,墨守成规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就像公募基金经理的“年代痕迹”更替一样:60后、70后基金经理往往对金融、地产、钢铁、基建等传统行业有着更深入的研究,而80后基金经理则对TMT、移动互联网行业情有独钟。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传统一言堂模式过时了?其实未必。“每种模式都有其利弊,一言堂模式下,一旦公司看准了方向,能够抓住时机快速行动,会使得公司整体业绩格外耀眼,但这种模式对个人的依赖性太强,风险性也高;基金公司集体决策制则刚好相反。关键是看哪种模式更适合公司自身,如果能找到一个有效的合伙人,可以覆盖对方的盲点,形成优势互补,那是最理想的。国外在这方面也有典型的例子,比如巴菲特和芒格。”一位“公转私”人士指出。
据了解,多家私募公司申请公募业务牌照未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理结构问题。
除此之外,作坊式私募公司还面临投研团队稳定性问题。“以前私募经常曝出很多问题,分拆、散伙很常见,一个团队只能有一个灵魂人物,只要有人跟他意见相左,就得走人。因为私募公司刚开始都比较小,大家都没有想到以后做大了怎么办,也不会提前考虑这个问题。当团队规模增加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以后,原来那种作坊式的管理显然就不行了。”前述大型券商资管人士指出。
弊端二:运营风控不到位
私募公司早先成立时,规模普遍偏小,人员较少,且大家都是几个好友一起创业,公司很多事情都是商量着来,内部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但当公司管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运营风控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部分私募研究人士认为,当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做大到10亿元以上时,就需要考虑运营风控问题。
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私募公司的管理人,无论是草根还是公募出身,其自身更擅长投资而非管理,因此风控意识普遍较弱。“现在私募基金的规模扩张速度很快,风控跟不上的现象很常见。”一位资深私募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其中,让投资者记忆犹新的便是,2013年度以超过600%的收益率登顶私募冠军的国内著名期货操盘手刘增铖,在2014年遭遇滑铁卢,其不计后果、孤注一掷地押注PVC空头,最终导致爆仓。
刘增铖“跌倒”背后,所暴露的不仅是投资人缺乏投资组合、激进的风格,还与公司缺乏相应的风控机制有关。
实际上,在牛市行情中,部分私募公司的操作手法往往更激进。“业内有些投资经理,可以把60%甚至更多的资金押宝在少数几只股票上,这种操作手法赌性很重,也缺乏有效的风控机制,产品的波动性很大。回头来看,国外那些走得长远的私募公司,往往是有非常稳健的投资思路。”一位私募投资经理指出。
弊端三:难通过牛熊周期考验
实际上,私募基金是个典型的牛市扩容熊市收缩的行业,对其而言,牛熊历史周期就是一把杀手锏。“私募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投资业绩主要取决于市场环境。在过去几年熊市中,私募行业就出现过自我收缩,如2011~2012年就有很多私募基金死掉。现如今在‘公奔私’创业大浪潮下,可谓是泥沙俱下,最终这个行业还要面临一次洗牌。”一位私募研究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牛市大家都能赚大钱,但能不能穿越牛熊历史周期,业绩能否持续是关键,随着A股牛市进入下半场,可能出现私募业绩分化。”前述资深私募基金人士指出。
而从传统作坊式私募模式来看,其产品线非常单一,要么投资股票,要么投资债券,这往往决定了在投资时机发生改变时,会受限于产品品种单一,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与此同时,私募要想搭建全市场平台并非易事,这对公司管理层的号召能力、领导能力、整合能力等都有极高的要求。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