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徐长明: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学欧美日不如学韩国

    2015-05-05 01:10

    每经编辑 丁舟洋发自韩国首尔    

    ◎每经记者 丁舟洋 发自韩国首尔

    在中国自主品牌的突围路上,找一个学习和借鉴对象尤为重要。德系车、美系车、欧系车、日系车……中国自主品牌在现阶段究竟最该学谁?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中国自主品牌最该模仿的是韩国现代,而不是日本车和德国车。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和汽车产业研究的徐长明,多次参加国家汽车工业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的研究工作,组织完成《中国汽车市场展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型》、中国汽车市场预测分析系统等国家级课题,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方式,是他一直关注的话题。

    近日,围绕“为何要向韩国现代学习?”“向韩国现代学什么?”等话题,徐长明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

    向“汽车后发国家”学习

    NBD:您在几年前的汽车产业论坛中,就曾发言称,“中国汽车最应该向韩国汽车学习”。为何持这一观点?

    徐长明:的确如此。中国的汽车产业处在后发地位,要向汽车产业的“后发国家”学习。美国、日本、德国等汽车产业强国,都有上百年的汽车自主品牌工业史,它们的发展环境、时机已远不同今日,所以它们的发展之路也难以再复制。放眼汽车产业的“新型汽车工业国”,有韩国、巴西等,在全球最富影响力的就是韩国汽车。

    韩国现代汽车集团作为韩国汽车工业最主要的代表,2012年跻身世界前五大汽车公司,而且全部是自主品牌,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走“全面成本领先”道路

    NBD:如何理解韩国现代汽车的成功?

    徐长明:韩国现代这么多年走的是“全面成本领先”,所谓全面成本领先是指当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价格相当于或低于其竞争厂商时、它的低成本地位就会转化为高收益。韩国现代的车不是全世界最好的,技术性能也并非全球最佳,但它却做到了全球销量第四。这绝对不是随便做出来的,有一个“全面成本领先”的战略在里面,即找到跟别人差距最小的地方去投入最大的努力。

    汽车后发国家要想让自主品牌取得好成绩,企业要发挥比较优势,在技术性能、外观设计、产品质量、表观精度等四五个汽车制造业的细分维度中,均比不上先发国家,但只要找准一两个和别人差距最小的领域,集中投入努力,就有机会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其实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消费者对韩国现代汽车的口碑并不好,原因是质量不过关,当年现代进军美国市场也是因为质量问题,未能取得成功。但后来,他们花了10年时间,从1993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目标非常集聚,就是要提升品质。这种质量过关、价格不贵的车,帮助韩国现代打开了全世界范围的市场。

    NBD:中国的自主品牌应该如何学习韩国现代汽车?

    徐长明:一是一定要把品质放在首位,二是不要把市场局限在国内。汽车品质又分可靠性、外观质量和技术性能。对于考虑自主品牌的购车者而言,他们不那么注重汽车的品牌;技术性能也接受弱一点的;表观精度上,外国进口车做到车门与车身相距1毫米,自主品牌车只能做到3毫米,那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些消费者最看重的是汽车的可靠性,也就是说不能老出毛病,一辆新车不能在3年之内总返修,也就是说不能“小毛病不断”。此外在外观设计上,也应更富有美感一些。同时,自主品牌一定要学韩国汽车开拓国际市场的精神,一定要把握国内和国际市场机遇。

    推“渐进式发展”战略

    NBD:也就是说,在扩大市场阶段,汽车厂商应优先打造产品质量?

    徐长明:是的。在市场形成规模后,现代汽车也在技术性能、表观精度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因为这是一场不进则退的竞争。但它走的是渐进式发展的道路,优先发展汽车的“可靠性”,此后再在其他方面努力。这一点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尤其要学习的,一定是先从低端车做起,再逐渐做高端车。10万元及以下的车,消费者会不那么看重品牌。但到了单价20万元的车,消费者一定是看重品牌的。而自主品牌车现在尚处于弱势,和美系、德系、日系车比起来,还不具备品牌优势,在单价20万的阶段,消费者肯定是不考虑自主品牌汽车的。所以如果自主品牌汽车先做高端车,再反过来做低端车,一定是不行的。战略上千万别搞错了。

    NBD:提升品质方面,自主品牌还应在哪些方向努力?

    徐长明:在我国,自主品牌的新车故障率在迅速下降,可靠性在迅速提高,但同时,合资品牌汽车的可靠性也在提高。此外,品质还包括耐久性,三年之后,你的车是不是还好,这个方面我们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肯定是有差距的,否则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车的质量水平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认同。因此,提升品质极其重要,我们的自主品牌没有退路,必须要走。

    更多内容详见每日经济新闻网站:www.nbd.com.cn;

    微信号nbdnews;

    微博@每日经济新闻

    会务咨询电话:028-86516389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工厂订单增长美股早盘暂涨

    下一篇

    记者观察:现代海外经营策略成韩游戏公司范本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