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移动支付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正在形成下一个金融主战场。阿里巴巴有支付宝钱包,腾讯有微信支付,从打车软件到实体的商超,两家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布局已进入暗战阶段,当下京东支付也宣告参战。
每经编辑 张斯
每经记者 张斯 发自北京
在昨日的全球互联网大会(GMIC)的全球O2O峰会上,京东金融副总裁丁晓强正式对外宣布网银钱包更名为京东钱包、网银+更名为京东支付。并抛出了支付3.0的概念,就是围绕京东支付体系,打通京东生态圈的全方位金融解决方案。
目前,移动支付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正在形成下一个金融主战场。阿里巴巴有支付宝钱包,腾讯有微信支付,从打车软件到实体的商超,两家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布局已进入暗战阶段,当下京东支付也宣告参战。而随着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O2O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随之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我们未来用钱的习惯。
支付3.0时代来临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数据,2014年移动支付业务45.24亿笔,金额22.59万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100%,移动支付占电子支付比例提升至1.6%。尤为令人瞩目的是,移动支付渗透率大幅提升,特别是在交通通信、食品、教育文化、居住等方面。
“支付已经从单纯网关时代、快捷时代,走到了金融O2O时代。” 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媒体采访时,丁晓强详细解释了支付3.0概念。
“在线下商户环节中,用户存在着缺乏资金、不了解市场、没有互联网思维、没有支付账户、不懂营销等多种痛点。目前,京东金融的金融O2O体系覆盖了电商消费、理财、众筹、保险、支付、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小贷。通过这样的布局,打通线上、线下,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解决方案。”丁晓强认为,这种解决方案不仅是具有想象力的,更是京东做金融O2O的核心,也是京东支付的竞争优势。
2012年,京东收购网银钱包。经过两年多的内部整合,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目前已打造出一个可承载日均交易10亿笔的支付技术平台,并构建了包含在线支付、移动支付、快捷支付在内的全产品支付体系。
丁晓强透露,截至目前网银钱包已经承接京东商城绝大部分交易。“支付环节其实是O2O闭环中最重要的一环,支付也是京东的战略级业务,连接了京东整个生态圈。”
其进一步表示,目前已有300家公司拥有支付牌照,各家做法各有不同。在京东体系下,全球购,拍拍,京保贝都将接入京东支付,除此之外,京东金融还将为小微商家提供小贷业务,以及为智能硬件平台提供众筹业务。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认为,“O2O具有连接线上线下的天然特征,快捷高效的京东支付,可以借助比较全面完善的京东生态圈,以及广泛的应用场景和较好的用户体验,渗透并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虽然京东支付发力较晚,但随着支付成为京东的战略重点,重力强势介入,移动支付或将迎来新的行业格局,也将推动移动支付的广度和深度。”
移动支付带来更多机会
无独有偶,在全球互联网大会上,腾讯财付通助理总经理郑浩剑也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兴起,未来会看到越来越多的O2O的机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互联网是可以给用户提供很多便利的生活服务。
目前,移动支付成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角力的主战场。巨头们不仅在用户数的增长上互相较量,更是构建各自的生态系统轮回博弈。对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分析师钱海利曾表示,目前在移动支付领域各大巨头都是在布局初期,在产品建设方面,两者都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移动支付涉及线下很多消费场景,线上主要是建立在电商市场的布局之上。
因此,他认为,支付宝凭借淘宝和天猫的优势是牢牢占据线上一把手的位置。而在线下,比如很多商场、百货或者餐饮、电影等O2O消费市场方面的移动支付,将是移动支付大力扩张的战场。
事实上,移动支付还有更多的想象力。郑浩剑表示,当O2O做得越来越深入,就会发现支付不介入进去不行。所以腾讯把微信和QQ接入支付,考虑做支付的差异化,不仅是支付,支付完成之后,希望把社交的结合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4月1日,支付宝向外发布了一套全新的大数据系统,名为“到位”。用户可以在“到位”系统中发布各种个性化需求,并设置一定金额,系统经过大数据运算和精准匹配,瞬间就可以为其找到最适合响应需求的人,之后,结合手机的LBS功能,“到位”会快速让供需双方找到彼此,促成交易。
虽然当天发布的只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产品,但支付宝内部人士表示“到位”的技术确实已经在内部进行研究。资深数据研究员Jazz介绍说,这归功于背后的数据模型,通过对芝麻信用、消费习惯、行为模式、社会评价统计等的分析建模,并结合RCT(Reality Connection Technology)技术。
互联网分析人士王利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表面上看,目前的移动支付市场仍是以远程支付占大头,主要得益于网购、转账、互联网金融等市场。但实际上,在未来近场支付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一方面是以银联为代表的银行业所主导的传统支付市场在积极推行近场支付,尤其银联在方面的投入力度更大。另一方面,是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尝试以各种方式拓展各自支付工具的使用场景和频率。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