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技术、制度三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中,高坚又特别强调制度的作用。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丁舟洋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丁舟洋 发自成都
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经济合作增多的大背景下,中国目前面临哪些金融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在4月25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财新传媒联合主办的的“2015西南论坛”上,被誉为“中国债券市场之父”的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高坚发言称,“一带一路”是“走出去”战略的升级版,中国的国际经济战略经历了“商品贸易走出去”和劳动力市场国际化,目前正通过“一带一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走向“资本国际化”。
高坚认为,资本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建立充分开放和发达的债券资本市场,也就是说,要让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人随时可以变现,这样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和交易货币的地位才能树立起来。
而国内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在于科技、知识、制度三要素的相互作用,高坚表示,科技知识并非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经济增长还离不开制度保障。
推动经济增长并非仅靠科技知识
经济新常态下,找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眼下热议的话题。
在高坚看来,发达国家更多依赖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长,而中国和很多亚洲国家更多依赖资本和劳动的增长。
所谓“全要素增长率”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土地等)的投入量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数据显示,中国全要素增长率对经济的拉动还远远不够,中国的经济增长依靠的仍是投资拉动的。
在不少经济学家看来,全要素增长依靠科技知识的增长,但高坚否定了这一说法。“只有科技知识才能推动经济增长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高坚表示,其实全要素增长率内部结构的互相作用,也就是知识、制度、技术之间的互动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因。
在知识、技术、制度三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中,高坚又特别强调制度的作用。“例如我国科技论文总量从2006年起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达到550亿元,但为什么重要的科研领域仍是欧美把持?其实我们科研体制的问题才是核心。”
“凡是体制的问题都是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归根到底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的问题。”高坚表示,只有公平、开放的游戏规则,才能引来观众和参赛者。
分割的债市亟待改革
而面对日趋增大的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需求,高坚认为,必须建立以发达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才能充分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资本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是没有金融市场的,这意味着资金供需双方没有流通的平台。高坚认为中国必将走向像美国这样以发达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
“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各国投资者普遍抛售其他货币,购买美元资产,这不是由于美国经济好,而是由于美元资产的流动性好。”高坚分析,而美元资产的流动性主要来自其发达的债券资本市场,所谓发达就是品种多、成系列、存在各种衍生产品。
近年来,我国把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提到了议事日程,高坚认为,这些都是金融市场的核心问题。“金融改革这两年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不明确。”高坚表示,银行这种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金融体制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和我们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高坚认为,逐步建立国际化的债券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下一个目标。“而目前我国的债市分割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而债券市场的监管又有4-5个部门,市场和监督分割导致债市不能有效快速发展,这都是金融改革要面对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