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三大战略的深入推进,尤其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逐渐明晰,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对外开放的机遇。
每经记者 王辛夷 发自北京
从国家层面来看,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又有了新动作。
3月26日,国务院批复了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成为首个获得国家批复规划的跨区域城市群。
昨日(4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这一规划,并就此召开新闻发布会。规划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位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均表达过要申报自贸区的意愿。据合肥市消息,“中三角”加合肥四市正在联合申报内陆首个自贸区。
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告诉记者,自贸区为国家级战略,在目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中暂未体现。
城市群对接“一带一路”
随着国家三大战略的深入推进,尤其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逐渐明晰,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对外开放的机遇。
说到城市群,中国百姓最熟悉的莫过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和上述三大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还处于培育成长阶段。
根据发改委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群,涉及到三个省、31个市,国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
虽然既不靠海,也不沿边,但这片仅占国土面积3.3%的土地上,生活着全国人口的8.8%,国民生产总值中近9%来自于这里,仅略低于京津冀城市群。
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施子海认为,这一区域承东起西、连南及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的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我们要让各个城市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的对外开放的合力,在内部更具合力,对外部更具吸引力,走出去更具竞争力。”于合军说。
根据规划,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开放合作,首先将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强口岸监管平台和通关一体化建设,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地方层面已经迅速行动起来。4月15日,江西、湖南两省签署了《进一步推动赣湘合作框架协议》《共建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合作文件。
江西省省委书记强卫在两省交流座谈会上介绍,下一步将积极推进跨省铁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强港口、机场和能源管道建设的协调,合力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
避免城市定位同质化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将进一步被强化。
而这三个规模相当,发展阶段相似的中部城市,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城市、产业同质化问题?发改委的发布会刚刚开始,记者就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抛给了于合军。
“要辩证地来看一个区域产业同质化和差异化的问题。”于合军认为,在一定区域实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同时在合理引导下,避免恶性竞争和内部蚕食,则有利于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增强这个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本次发布的规划对于产业协作发展也表现出对于“集群”的青睐,提出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群区,并将逐步统一城市群内土地、环保政策,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倪鹏飞介绍,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比较优势接近,各个地区之间的产业差异较小。在市场的作用下,产业链分工逐渐完善,这种分工更加有效。长江中游城市群仍处在工业化中期,还没有走入第二个阶段,因此集群对当地发展仍有意义。
除了武汉、长沙、南昌三座核心城市,规划还对株洲、襄阳、景德镇、九江等区域内城市的产业发展做出细化部署。
比如说,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规划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壮大武汉、宜昌、黄冈、荆州、岳阳、益阳、九江、南昌等地船舶产业,整合设计制造资源,提高船舶工业装备和制造水平。
“我们对城市群中各个城市不同的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定位准了,就便于各个城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于合军说。
倪鹏飞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要依托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网络化城市体系。“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体系按照网络布局,可实现城市群内,以及城市群与非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