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据新华社消息,海关总署4月13日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54万亿元人民币,下降6%。其中,出口3.15万亿元,增长4.9%;进口2.39万亿元,下降17.3%;贸易顺差7553.3亿元,扩大6.1倍。
在此背景下,我国何妨对“洋生鲜”进口开闸?由此而来的冷链业将受益。
有媒体报道,进口食物已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相关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3年,仅美国输华的肉类、海鲜、奶类、蔬果销售就升逾1倍至34亿美元。
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进口食物,主要是对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方面的看重。其中,质量安全是最主要的原因。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来自种植、养殖等方面,更有来自运输和管理等方面,而冷链业发展滞后,则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以奶制品为例,很多奶企在冷链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存在运输安全和保管安全问题;再以肉制品为例,按照国外的经验以及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一旦保鲜以后被解冻,就应当迅速处理。但是,在我国却经常会出现反复冷冻的现象,质量安全自然难以保障。
目前,进口食物最主要的通道是电商。业界估计,到2016年,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有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
显然,进口食物所带动的,不仅是电商,还有冷链业。因为,无论通过电商还是其他渠道进口国外食物,都不可能离开冷链、冷冻包装这样的“保鲜活”。
而随着电商业的不断发展,通过电商购买进口食物的人群也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电商环节冷链工作跟不上的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也意味着,冷链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了。
据悉,一些国外食品销售巨头和电商企业,正在谋划到中国进行冷链业布局。
那么,中国的电商企业是否也应当快速反应,从单一的电商业务转向与电商冷链业,在全国各地进行布局呢?是否能够与地方政府合作,充分利用地方的现有资源,如港口、码头、冷库、物流等,迅速形成我国电商和冷链企业的合作体系,迎接即将到来的进口食物大潮。
对地方政府来说,面对日益兴旺的进口食物潮,也应当抓住机遇,推动本地企业投资电商冷链业。
总之,进口食物数量的扩大,必将给电商和电商冷链业带来更大、更好的发展机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