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况,确实就像帖子那样说的“中国油价在与国际原油接轨时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吗?
每经编辑 邬晓丹
20日,有网友发帖称:“七年前,2008年的今天,国际原油每桶147美元,中国油价每升6.3元人民币;2015年的今天,国际原油每桶43美元,中国油价每升仍然是6.3元人民币。”
这条消息也引发了中石化的关注,21日下午三点左右,中石化官方微博@石化实说回应称“【其实故事是这样的……】“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故事是这样的:今天,国际原油每桶 43美元, 欧盟每升约9.1元,中国每升6.3元。七年前,2008年的今天,因中国经济形势及各方压力,压缩国内成品油调价幅度,国际原油每桶147美元,欧盟每升约14.8元,而中国每升仅为6.3元。谁是“冤大头”,你懂得。”并附上“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油价比价图”,这下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就更火了。
有网友这样吐槽:
@你们一点都不好笑:我来翻译一下:中石化说了,他们是期货市场上最牛逼的操盘手,一早就知道油价要大跌,一直让国内消费者用六块多的油,所以七年前的油价全球最便宜,七年后的油价全球最稳定……潜台词:中国的消费者,你们占大便宜了,别得瑟!索罗斯要跪拜中石化了。
网友“红红火火”评论称,(国内油价)涨的时候跟得那么紧,降的时候怎么就那么慢呢?真是无语!
也有网友表示支持中石化。
@呼呼还未醒:中石化垄断的是卖汽油权而不是卖石油权,你有石油卖,中石化一样照单全收,私有化后价格真能低吗?参考煤炭及房地产,说实话中国的汽油价格除了美国及产油国还真不算高。
@作业风:价格低能和价格高的比降价幅度么?现在的6.3元和2008年的6.3能比么?2008年理个发5块钱,现在理发得15。
那么,真实情况确实就像帖子那样说的“中国油价在与国际原油接轨时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吗?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国内油价机制的改革。国家发改委在2009年5月公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将作相应调整。这一方案一直执行了四年多。此举被视为国内成品油价格真正意义上接轨国际的开始。
在此之前,国内油价基本没有放开。当时国际市场油价高企,企业进口原油成本很高。为了确保消费承受力,政府不得不给企业以补贴,从而维持成品油价的基本稳定。“所以说,如果政府不贴,企业为了确保不亏,势必在下游涨价,涨价结果,老百姓就会吃不消。”业内人士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2008年6元多的油价,与现在6元左右的油价,不可同日而语,国家若不补贴,当时成品油说不定就卖10元多了。”
补贴的结果,维护了消费者利益,但事实上也保护了投机,造成企业缺乏竞争力,改革势在必行。但国家发改委2009年5月推出的改革机制,并没有充分市场化,特别是22天的调价周期,被指“太长”,根本无法灵敏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化。直到2013年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将调价周期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了上下4%的幅度限制。此举使得国内油价对国际市场的反映可以相对“更敏捷”。
上海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石良平教授表示,中国油价与国际油价的真正接轨应该从2013年开始计算,“也就是这两年的事”。在此之前,尽管有机制,但“跟得不紧”,基本上国际油价的变化与国内油价的变化“关联度不大”,对国内油价,还是“国际涨国家贴”,市场投机依然有着大量存在的“合适土壤”。
放在现今国际油价不断下跌的大背景来看,市场呼吁国内油价大幅降低的理由足够充分。但业内专家表示,“随行就市”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相关产业链上所有产品价格都市场化,“但国内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外贸出口,订单早早签下,价格早早锁定,很多企业根本没有什么定价权,有些行业还牵涉到出口退税,真正操作又很滞后。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除了通胀因素之外,成本及税费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成品油的成本包括三个环节,上游生产或进口、炼化以及销售。除了原油在进口时的成本大幅减少,其他的生产及销售环节的成本并没有减少,甚至有所上涨。”在七年时间中,针对油品的税费有过多次变动,无法就七年前的油价跟现在的油价直接进行对比。特别是去年到目前,连续上涨三次的消费税,对油价的影响很大。
看网友和专家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油品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通过简单对比原油汽油价格关系就抓住他们的行藏,特别是和税等政府管制一起发挥作用的时候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大家可要擦亮了双眼,别被这种简单的价格对比就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的人误导哦!(每经网综合 解放网、中国证券报、新浪消息)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