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
◎康斯坦丁
2014年4月,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概念横空出世,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走红,也让中国制造隐约看到一丝曙光。如今,在政府工作报告绘就的“中国制造2025”蓝图之中,中国的制造业正准备挽起袖子大干一场。
从现实来看,中国制造在机械、电气和信息自动化等方面,依然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我们过去也曾在制造业领域创造过许多奇迹,但更多是靠中国工人的双手来完成的。如今,中国在引入工业4.0概念上,并没有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要真正转化成具体的成绩,还有许多功课要补。
工业4.0被定义成“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之前的机械、电气和信息技术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德国提出这个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手段,让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在可预见的未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将会成为工业4.0时代的三大主题,并由此衍生出自动化、3D打印、工业以太网等数以千亿计的制造产业链。仅从这些定义看,中国要完成工业4.0时代的生产模式,最大挑战来自技术人才。
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制造业的中低端,我们的青年常常被告知要“吃大苦、耐大劳”,而在“新技术、新思想、新生产工具”方面却缺乏应有的激励。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目前我国每万名制造业工人中,机器人拥有量为23台,而德国为273台,日韩更超过300台。如前文所述,工业4.0会衍生出大量相关配套产业,如自动化、大数据和3D打印等,但同时也意味着会让一些岗位面临消失局面,其中受到最直接威胁的,或许是那些流水线上的装配工。如何安置这一群体,也是中国制造迈向工业4.0之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否则一旦失衡,可能危害社会稳定。
中国进入工业4.0时代,不仅要面对高级人才匮乏的挑战,也要面对低端人力过剩的境地,更要为此前“工业3.0”的缺课而付出几倍的努力来进行补救。
当工业4.0在中国被炒得很热之时,我们不能忽视制造业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因连续的金融危机,欧美发达国家正日益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高端制造业正回流本土;另一方面,受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低端制造业开始大举向东南亚转移。
但在正视不利因素的同时,也不必妄自菲薄,毕竟我们有政策扶持这一最坚实的基础。在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未来,只要不断加大投入,力推创新,中国制造在工业4.0时代一定会走向成功。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