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界对今年经济增速进行了猜测与预估,适当下调GDP目标成为众多机构与专家的共识,7%左右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数据。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发自北京
3月5日,全国人大将正式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作政府工作报告。届时,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物价总水平目标等数据将公布。
目前各界对今年经济增速进行了猜测与预估,适当下调GDP目标成为众多机构与专家的共识,7%左右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数据。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不要因为增长目标下调,就开始担心。经济增长目标预期的下调,应该看成我们对于改革和转型信心的进一步增强。7%左右的增速目标较为合理,增速虽然慢了一点,但并不影响就业与收入增长,利于进行结构优化调整。
但不唯GDP论,并非意味着不要GDP。总理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则必须由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此,他提出了培育打造创业创新的新引擎和改造升级传统引擎“双引擎”。
新常态下的GDP观
经济增速预期下调之下,能否达到总理所关注的就业目标尤为重要。
李克强预计,今年我国新增城镇劳动力为1600万人,农村劳动力大致为600万人,这就意味着政府至少需要创造1000万人的新增就业数,才能达成此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2005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吸纳就业80万人,而2013年这个数字提高到了140万至160万人。
潘建成计算说,7%左右的增长速度还是能够保持就业的相对平稳。保证收入的平稳。所以,与民生相关的指标不至于出现大的波动。
对于如何看待GDP增速下调?潘建成认为,不要因为增长目标下调,就开始担心。而应明白增长目标下调实际上是正常的,经济换挡期,体量大了就要慢一点,只要“慢一点”不影响就业与收入增长,这个“慢”就是健康的。
他说,新常态之下理解。以规模为标准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后,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区域更加健康,结构更加优化,更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并且,增长动力是由过去的传统要素驱动,更加的依赖于技术的创新、改革能力及结构的变动来驱动。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下降4.8%;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7%。去年也是继2013年之后,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又一次超过第二产业,首次达到48.2%,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势头。
此外,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的还具体体现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且发展迅猛。
此外,潘建成还指出,设立7%左右的增长目标在全球来说也是相当高的,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稍高一点,但也只有2.4%左右的增速,欧洲和日本都不到1%,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速排名也是靠前的。
“在目前国内、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形成的巨大压力之下,我们仍然能够保持名列前茅的增长,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潘建成说。
改革驱动双引擎
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下,地方不再唯GDP论。最明显的是今年地方“两会”,各省市官员大多在淡化GDP概念,多地方均下调了今年GDP增长预期,有的干脆直接取消了GDP指标。
对此,潘建成表示,改变以GDP评判优劣的标准,是地方适应‘新常态’、转变观念的体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不唯GDP并不是指不要GDP。
“对我们来说,经济增长毕竟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还是需要起码的增长速度。否则,经济增长过慢,有可能带来失业与资源闲置的问题。资源的过渡闲置也是一种浪费。所以说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质量的GDP。”他说。
为促进中国经济稳增长,李克强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则必须由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支持“双中高”,他提出了培育打造创业创新的新引擎和改造升级传统引擎“双引擎”。
对此,潘建成表示,对于传统引擎,目前有很大的改造升级空间。例如钢铁这类传统产业而言,尽管产能过剩严重,但实际上我国还有大量的高端钢铁产品的进口需求。
对于上述问题,潘建成认为,需要使钢铁等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更快一些,进口产品能够自行生产,使得过剩产能得到更好的利用。“我们是有一些落后的产能,但是一般来说,我们没有落后的产业。”他说。
而在新引擎上,潘建成表示,以创新推动增长。宏观层面来看,国家也是要求加大对于创新的力度。微观层面而言,三期叠加期这样一个倒逼的机制,企业主动进行创新的压力与动力也在增强。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同样的资本和人口劳动的投入,经过创新后,其效率会增强。
创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这其中包括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新产业的开发,例如,旅游服务行业、环境保护产业、IT行业等。
潘建成表示,推动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创新创业的一个根本的动力,还是要靠改革,一定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政策、人才、金融等环境,使得发展方式得到根本的改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