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素有“无酒不成席”之说。羊年春节,老家的村里人竟然也喝上了“茅台”!凭啥有了这等生活水准?到底是收入大幅提高了还是另有原因?
◎杜冉乐
红盖子,白瓶子,圆形体,这是一般人对贵州茅台最直观的印象,即便他们从没喝过这种“国酒”。
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素有“无酒不成席”之说。羊年春节,老家的村里人竟然也喝上了“茅台”!凭啥有了这等生活水准?到底是收入大幅提高了还是另有原因?
50元一瓶的“茅台酒”
大年初一,我到同村的堂姐家拜年,顺便也到那里买几个鞭炮放一放。她几年前已出门(出嫁),家里在村边开了一个门市部(小卖部)。当时,姐夫恰好守在门市部。
那天天气一直阴沉,还有点冷,我跟姐夫围着煤球炉子,坐下来准备烤火。姐夫递过一沓子啤酒,笑着说,“一年不见了,咱们喝点啤酒吧?”我推辞说,“不喝了,闲聊一会就行。”
随后,姐夫指着另一个瓶子说,“要不,咱喝这个!”我一看,心里纳闷——“那个瓶子咋跟茅台恁像?你这里还卖茅台酒?”姐夫笑着说,“那瓶酒就是茅台呀!大年初一喝茅台够档次吧!”他边说边递过瓶子,我仔细一看,还真的印有贵州茅台标识,瓶子也一模一样。此外,还特别注明这是一瓶内供酒。
我正窃喜呢,可没等我继续往下问,姐夫就气不打一处来,愤愤说道,“这酒够坑人的了!”
原来,去年村里原来的村长,还有村里一些“能人”,听说宜阳石村乡那边的人种高粱,秋茬地一亩能挣到两三千块钱,这比种玉米、谷子划算得多。
随后,村里这些能人还专门跑到人家那里考察了一番。回来后,他们号召村里人种高粱,还说专门有人给高粱种子,一斤售价1.8元,到收购时一并抵扣种子款。村里人信以为真,从村西头到村东头,有一多半(大约30户)种植高粱,有好几十亩!
种地本来风险就大,加上去年夏秋季前旱后涝,整个高粱收成很一般。更让村里人窝火的是,原本那些答应到村里收购(高粱)的贩子一直没来,村里人无奈之下,只好拉着高粱直接去了宜阳高村乡售卖。
这些只会埋头种地的村里人,哪里懂得市场行情?最后只能听凭高粱贩子摆布。
“按照1.2元一斤,我那高粱卖了70多块,并且贩子还不给你开完钱,用那茅台酒抵了50块。”姐夫无奈地说。
当时,有没有合同呢?我迫不及待地问。姐夫很无助地说,“哪有什么合同?啥都是口头上说的,当时大家就信了。一亩地上肥料都好几百块,这还不算人工成本。”
山区何时不再“抛荒”?
这几年过春节,我几乎年年回家过年,因为老家在豫西山区,对那里的农村有一分很自然的亲近感,“土”是“80后”一代从农村漂流到城市,后又奔波于城乡之间不变的底色,现实的农村境况似乎并不像外界想象得那般美好!每次坐火车行至三门峡,看到两边被废弃的以及仍住着人的土窑洞从窗前一闪而过,心里总有一种酸楚感油然而生。
总的来说,这几年外出打工的多了,各村土房变成了平房,有的甚至还盖起了两层楼,门楼贴着亮堂的红瓷砖,老年三轮车也很普遍,即便是小轿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像我们那里的农村,虽然多数已换了新貌,但生活上仍基本依靠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而留在农村的则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带着一个个留守儿童,他们因为上了岁数,干活已力不从心,同时种地成本也节节攀升。他们想尽办法把地种好,从小麦玉米,到烟叶类经济作物,再到糊里糊涂跟风种高粱,几经变迁,但仍无明确的发展路径,大量优质耕地惨遭抛荒。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即使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最终也难以割舍。但如何拯救农村的“凋敝”,又似乎并不是一个可以一概而论并一蹴而就解决的问题。当下最热的农地产权流转改革尚未在这里激荡起涟漪。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说,支持并鼓励电商等各种资本下乡,对于家乡那些边贫农村而言,更希望的无疑是“春风早度玉门关”。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