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5年,A股的运行节奏骤然减速。其实,这与管理层加大股市“去杠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进入2015年,A股的运行节奏骤然减速。其实,这与管理层加大股市“去杠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今年1月中旬证监会对12家券商进行公开通报,到重申明确新开两融账户50万元的准入门槛,再到2月初加快收紧证券公司的相关融资类业务等,一系列的举措均充分体现出当下管理层对股市态度的转变。
显然,以“政策市”著称的A股市场,其最终表现也基本离不开管理层的态度。
事实上,管理层加快对股市的“去杠杆化”节奏,确实对股市起到一定的影响。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股市也从原来的单边上涨行情转变为宽幅震荡行情,且目前已较最高位调整约10%的空间。
与此同时,股市“去杠杆化”加速不仅深刻影响着股市的运行节奏,而且还对市场自身的投资吸引力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以两融业务为例,虽然沪深市场的两融业务规模依然保持在1.1万亿上方的水平,但是自2月份以来,市场近半的两融标的却出现了降杠杆的现象。
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自2月份以来,共有382只个券期间融资净买入呈现负值,占据898只总标的的42.53%,这一数据较之前有了一定的增长。
再以两市单日量能为例,去年12月初期的单日万亿规模早已成为历史。随着市场投资吸引力的下降,沪深市场的单日成交量能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落。截至2月12日收盘,沪深两市的单日量能仅有4300余亿元,较高峰时的万亿水平有了较大的滑落。
由此可见,一纸政策的威力确实不可低估。
不过,换一种角度思考,目前管理层加快股市“去杠杆化”的节奏,且对股市的新增流动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那么,在这种模式下,是否真的能够让股市回归理性呢?
不可否认,建立在高杠杆下的牛市确实让人感到担忧。不过,针对本轮上涨行情,实质上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市场的高杠杆现象。
笔者认为,随着股票发行注册制度的全面铺开,管理层需要提振股市,借助人造牛市来修复股市的投资与融资功能,并以此为注册制度的顺利落地而铺路。
近日,关于注册制推出的消息明显增多。其中,有媒体透露,股票发行注册制度或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推出。
与此同时,也有消息指出,2012年6月以前提交IPO申请材料的企业,只要满足上市条件的都将于近期上会。而在此之后提交申请材料的拟上市企业,如果在注册制推出之前还没有收到反馈意见,则可能全部移交至交易所进行审核,收到反馈的则继续由证监会进行审核。显然,这也为注册制度的最终落地而铺路。
注册制度的来袭,对股市来说,既可以是机遇,又可以是挑战。
针对前者,借助注册制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股市的直接融资功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还能够减缓银行贷款间接融资的压力,进一步提升股市的现实功能。
针对后者,注册制度的落地,实质上意味着市场发行模式的深刻改变。换言之,未来将更加强调市场的主导性影响,逐步去除以往的行政干预色彩,并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为大量急需发行上市的企业创造了上市的可能。
对此,随着新股发行节奏的加快,未来市场的供需关系或将受到进一步地考验。而注册制度的最终落地,或将促使市场的投资信心重返冰点。
显然,管理层继续加大股市“去杠杆化”的举措,实质上就是为了降低市场的过度投机氛围,由此来抑制非理性的疯牛行情。或许,只有慢牛行情才能够符合管理层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当下市场的真实需求。
由此可见,在注册制度落地之前,市场确实很需要“慢牛行情”。只有这样,才能够提振市场的投资信心,为注册制度的推出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