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认为,最近提起的诉讼中的指控是没有依据的,阿里巴巴准备积极为自己辩护。
每经记者 张斯 发自北京
工商总局“白皮书事件”持续发酵,就在相关媒体纷纷报道“阿里巴巴与国家工商总局或握手言和”之时,7家美国律所根据阿里巴巴集团因涉嫌“隐瞒受到监管部门调查”等问题,在美国对其进行集体诉讼。
北京郝俊波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郝俊波2月3日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诉讼申请时间为2个月,此次阿里巴巴的诉讼截至日期为3月31日,在此之前都会有相关律所提起诉讼,在截止日期后,将由法官从投资者中选择合适的投资者担任首席原告。因此,目前提起诉讼的7家美国律所也都在尝试跟进案件,并争取首席律师资格。”
针对上述起诉,阿里巴巴集团公关部门相关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阿里巴巴认为,最近提起的诉讼中的指控是没有依据的,阿里巴巴准备积极为自己辩护。
淘宝“叫板”事件回顾
事件源起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调查结论称,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的正品率仅有37.25%,正品率仅排在第五位。
在其他平台都保持沉默的情况下,被重击一拳的阿里表示无法接受,1月27日14时,淘宝通过官方微博转发“一个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心声”的公开信,双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
随后,1月28日上午,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一份对阿里巴巴集团行政指导的《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事件迅速升级。
一周之内,阿里巴巴已经与工商总局“隔空对话”了好几个回合。战火愈演愈烈的同时引来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关注,在外媒对于淘宝大战工商总局的报道中,美联社称,“中方扣留了涉及阿里巴巴的假货报告(即白皮书),直到它在美国IPO成功后才公开”,英国天空电视台官网报道称,“中国的监管部门承认阿里存在售假行为”。阿里在去年9月19日于美国纽交所上市。
1月30日上午,郝俊波律师公开发布阿里巴巴投资者的集体诉讼征集令,在过去的数年间,郝俊波律师曾多次代表国内投资者发起对美股上市公司的集体诉讼申请。
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内外局势对“淘宝”都非常不利的情况下,1月30日22时22分,国家工商总局发布消息称,国家工商局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专门在工商总局会见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事件突然出现“峰回路转”。
据了解,马云称阿里巴巴将配合政府打假,加强日常线上巡查和抽检。而国家工商总局发言人强调,此前网监司发布的对阿里巴巴行政指导的“白皮书”,实质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焦点聚在“白皮书”
“白皮书”,是工商总局网监司与淘宝网就抽检问题引发的系列争议的一部分。1月29日这份“白皮书”则完全删除,截至目前,网址链接也打不开了。
“白皮书”的神秘消失与之后工商总局称“白皮书”只是会议记录成为此次事件的焦点。那么,“白皮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应?为此,郝俊波表示,“工商局作为行政机关,其任何行为都应该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工商局所做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应该由法院来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郝俊波认为,如果工商局自行能决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那么就不需要法院了,也就不存在行政诉讼了。
不过,在本报记者的采访中,阿里巴巴相关人士认为,监管部门与电商企业会经常进行日常的工作交流,用来交换意见,主管部门都有相关的会议记录,不止阿里一家,京东等电商都会进行相关交流,并不是阿里单方面隐瞒会议内容,这里面存在国外媒体的误读,而既然如此,所谓的会议记录自然就不存在法律效应, 律所起诉的基础证据也就不成立。
因此,不管“白皮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应,这场PK也引来海外媒体的围观。郝俊波认为,工商总局的新说法只是从形式上将“白皮书”称为了“会议记录”,但对内容的真实性并未否认,等于进一步确认了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即文件中指出的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涉嫌违法经营的五大问题应该是存在的。
据外媒报道,阿里巴巴在美遭到集体诉讼,被指控发布误导性声明并隐瞒受到监管调查的情况。一家美国律所上周五宣布以涉嫌违反证券法为由将阿里巴巴及其部分高管告上纽约联邦法院。
郝俊波强调,目前国内外起诉的律师们所怀疑的是阿里巴巴和某些官员或董事,是否违反了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的10(b)和20(a)部分。也就是对重大事实作不实陈述,或隐匿某些重大事实之陈述,以致在当时实际情形下产生引人误导之效果,而对他人产生诈欺或欺骗之情事者。
“行政主管机关提出了五大方面的违法违规问题应该就属于重大事实。至于这些事实是写在白皮书上还是黑笔记本上并没有实质性区别。”郝说。
据了解,阿里巴巴发行价为68美元,上市第一天开盘价高达92.7美元。2015年1月26日收盘价103.99美元,截至到1月30日时,收盘价为89.08美元,四个交易日总市值蒸发约367.5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