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亮高端的公司名头,豪华气派的办公装修,还有一群西装革履的理财经理或顾问,一脸诚恳地向你推销各类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三无”状况下疯长
这些民间投资理财公司在“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直接监管机构”的三无状况下疯长,部分公司已触及非法集资监管的红线。
去年11月25日,央行条法司为包括P2P网贷平台在内的民间投资理财公司,开出了三点风险警示,明确“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更不能实施集资诈骗。”
但记者调查的民间投资理财公司和P2P网贷公司,都游走在央行三点风险警示的边缘。
记者采访的另一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Q公司的操作手法与Y公司几乎如出一辙。
不过,在风险保障包装上,Q公司比Y公司更胜一筹,增加了H集团与R公司两家企业作为投资担保。记者调查获悉,H集团和Q公司的法人代表是兄弟关系。
Q公司宣传手册称,H集团主营业务为资产管理、百货经营和商业地产,集团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但奇怪的是,这家“实力雄厚”的集团因为资金紧缺,早已卷入民间借贷的法律诉讼。2014年8月,H集团因为民间借贷纠纷,被投资者告上法庭。
另一个担保方R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成立日期为2013年5月24日。颇为蹊跷的是,该公司2013年11月10日在某报刊登了一则启事:遗失公章一枚,声明作废。
在另一家投资理财公司X公司,记者参加了它的理财茶话会。下午1点半,会议室反复播放着公司冠名赞助的一期财经节目的宣传片,四五个手持宣传单的60多岁的老人和中年妇女,散坐在记者身边。
主持宣讲的营销老总宣传说,X公司的理财模式,开发商以其开发项目市场价格的一半,抵押给X公司融资,X公司再将这些房产项目,设计成“资产证券化”的理财产品卖给客户,产品投资收益在13.2%-15%之间。
记者从X公司的宣传材料上看到,与X公司合作的地产项目多数只有一个楼盘名称,展示的地产项目图片也是效果合成图。
该老总反复强调,房地产再怎么跌,也不可能跌破50%。所以“客户的钱是绝对安全、没问题的。”
记者查询到的工商登记显示,这家在上海、北京、西安等城市已经拥有10家网点,大力宣传和售卖“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的公司,也无金融证券业的资质和牌照。
X公司注册于陕西,其依法核准的经营范围,仅限咨询类业务,其中包括“房产中介及信息咨询服务”。其宣传材料,还印上了多家媒体对该公司大幅图片报道。记者查询了其中一家媒体,发现只是一篇豆腐干大小的软文广告,而并非大幅图片报道。
记者还暗访了两家P2P平台个人金融服务的理财公司,两家公司的产品年化收益在12%左右。
在记者的追问下,两家公司的理财顾问都承认,投资者的钱不是直接划款给下家,而是先归集公司的账户。理财顾问李先生甚至直白地向记者表示,“我们这行,谁说公司不碰到投资者的钱,那肯定是在忽悠。”
理财顾问廖女士则告诉记者,为控制风险,公司主要放款给8000元至3万元左右的小额资金需求者,对每个贷款者,都会进行面谈和资料审查,要打40个核实电话,并且会给贷款人2名直系亲属拨打确认电话。
对此,一位国有银行呼叫中心客服主任告诉记者:“这是不可能的!每一笔一两万元的贷款,都要花这么高的通讯、人力和时间成本,谁做谁亏本。”
记者先后调查了共计12家在上海的民间资产管理和P2P理财公司。概括起来,基本特征为:
多数成立时间只有一到两年;
实际控制人均是外省市籍;
公司团队年轻化,有正规金融行业从业经验者极少;
为理财产品提供担保的公司和企业,多半为关联公司,有的只是空壳,有的本身资产负债率已极高;
其成功销售的对象以退休职工和老年人为主;
它们与投资者签订的均不是正规的理财投资产品销售合同,基本形式名为“出借咨询与服务协议”。多数以“**投资咨询公司”或者“**金融信息服务公司”与投资者签署协议。
多位金融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民间投资理财公司在“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的三无状况下疯长,部分公司已触及非法集资监管的红线。
记者暗访调查的这些公司中,九成以上都形成了事实上的“资金池”。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秘书长白澄宇表示,民间投资理财公司和P2P平台公司,只要形成了“资金池”,不管是机构道德原因,还是经营不善导致的机构倒闭和资金亏空,都有可能给客户造成损失。“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也为庞氏骗局提供了便利条件。”
“民间投资理财公司的乱象,已经对正常的金融秩序产生冲击。”上海银监局一位相关工作人员向上证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正规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捆绑太多,民营银行申办门槛太高;另一方面骗子横行,几乎“明目张胆”地诈骗投资者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