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评价,中国房地产行业有两个干活人最努力,一个是万达的王健林,一个是我。王健林都是(为)自己(干)的,张玉良不是(只为)自己的。这话也对也不对。我也有这么1%,别看只有1%,但是这个数字也不少。”
每经编辑 杨羚强
混合所有制能带来的……
员工持股会持有绿地股权最高峰时,一度达到58.77%,然而在金丰控股的改组方案中,由员工持股会组成的上海格林兰所占有的股权比重已经降至29.09%。
股权比重的下滑,又引来了外界猜测:张玉良和他的团队占有的绿地股权比重为什么会变小?
虽然张玉良没有对此作过公开解释,但若仔细观察绿地过去几年的作为可以发现,这个公司能够有如此迅速的业绩增长,还是和它的国资背景有非常深的联系。
去年,绿地先期投资了南京和徐州的三条地铁,今年也已经确定还会再建三条地铁,全年可能投资十条地铁。未来,绿地在全国所掌握的地铁线路可能达到五十条、一百条。
张玉良很清楚投资地铁能产生的收益。在地铁建成后的两三年内,地铁的所有运营,包括广告、地铁商场租赁等一系列业务收入,都会交给绿地。三年后,如果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支付建设地铁所需要的开支,绿地可以获得由地方政府低价补偿的土地。
这是一笔让人垂涎的生意。但是很多民营地产企业的老板都告诉过邦地产记者,没有政府关系和背景,要想做这样的生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由于佳兆业涉及反腐问题带来的连锁反应,地方政府更不敢把这样的生意交给民营资本了,担心有利益输送嫌疑。
即使有个别企业获得地方政府的信任,获得一些重点工程,要从金融机构借到款也很难。邦地产的一位金融行业粉丝吐槽:“类似佳兆业这样的风险,谁能预料啊。现在最大的风险就是腐败风险,涉及民营企业的生意不好做。”
民营资本在生意场上不受待见并非一两日。信托圈里流行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国企、央企优先,上市民企可以考虑,非上市民企规模大的可以谈,但成本要上浮30%;规模小的,则直接“毙”掉不给。
有段时间,民营房企的融资成本高达20%以上。这样的融资环境下,一家国有背景中小企业,当然比一家品牌高大上的民营企业更加滋润。
对绿地来说,全球化的发展目标,更需要一个国有混合的背景。张玉良今年甚至受邀参加了G20首脑峰会,这可是很多民营企业家做梦都不可能得到的待遇。
一个正在谋划从全球进口各种资源,并且高度涉足金融,参与地方公共设施建设、开发和投融资的“大绿地”,要想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没有国企的身份,恐怕举步唯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