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宣宇 张方博
◎宣宇 张方博
2014年GDP同比增长7.4%,这是自告别“8”时代后再次换挡,回落到7.5%以下。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顺利完成各项年度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硬指标”。2014年政府保持区间调控弹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了经济增长“调速不减势”,同时多数“软指标”显著改善,“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明显进展,充分显示出决策层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和主动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2014年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是本届政府创新宏观调控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新的增长动能正在孕育
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比第二产业高出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2013年提高1.3个百分点至48.2%,高出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这是继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后更趋优化;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1.3个百分点至51.2%,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单位GDP能耗比2013年大幅下降4.8%,降幅扩大1.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等年度环保量化指标全面完成,节能降耗减排继续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正在加速成长,新的增长动能正在加快孕育。这些趋势性发展成果是2014年中国经济 “成绩单”的突出特征,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集中表现。
经过30多年严重依赖环境和资源消耗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大趋势性变化深入阐述“新常态”的特征。这些新趋势的压力,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深度调整形成的倒逼力量,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中国经济在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效益之间的再平衡,是适应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需要更加重视和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逐步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是深刻总结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有效化解当前“三期叠加”困局的必然选择。
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
如果单从数字看,7.4%的年度增速是1991年以来低点,受房地产调整、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环保减排硬约束等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行,全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但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政府始终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在区间管理下实施定向调控,没有采取“强刺激”,而是力推“强改革”,通过持续简政放权“先手棋”和制度建设“连环炮”,大力调结构、着力惠民生,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和“民生新福祉”,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性调整,充分运用创新这把“金钥匙”,顺利实现了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作了全面系统论述,指明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政策和创新宏观调控的最重要背景,也是把握今年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走向的根本依据。转型升级非一日之功,只要中国经济转型尚未成功,经济下行压力就始终存在,调结构促转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性(经济下行压力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伴相生)。2015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下行压力,但本届政府对新常态的准确把握和业已彰显出的引领新常态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有利于引导并促成社会合理预期,形成广泛的思想和行动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创新驱动、向中高端迈进。
2014年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元年,是检验政府对新常态认识和政策取向的标志性一年,也是促成新常态适应性预期开始形成的一年。2014年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的积极效应才刚刚发挥,但因改革释放的巨大红利以及创新所蕴含的广阔增长空间便已充分显现。未来,在持续深化推进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和各市场主体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因此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最“坏”的阶段已经过去(预期是影响个体决策和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政府将进一步归位尽责,市场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创新创造创业潜能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将为2015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中高速增长注入更多潜力。
结构性政策主线仍将延续
深刻理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内在矛盾、发展方向以及本届政府推进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是政策预判的前提。如前文所述,转型期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始终较大,需要通过改革点火器推动创新发展新引擎,充分释放体制机制红利。这决定了2015年改革攻坚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简政放权”和“微观放活”措施继续深化,继续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松绑”和“解渴”,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热情和经济活力,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仍是今年政策主线的突出特征。
2014年“三驾马车”出现全面减速迹象,尤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显著减弱,“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出现经济大幅破位下行的“减势”情况,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而经济合理区间底部的 “弹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就业和经济下行引致的风险承受能力。经济增速与增长质量效益再平衡仍是2015年经济政策主题。随着持续推进改革和鼓励创新,风险承受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判断,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将下调至7%~7.2%区间,其他主要指标也将相应调整。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是为了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比较充分就业的增长底线,摒弃一味追求增长数字的定式思维,更加关注和重视民生、经济与社会和谐,是新常态下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仍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指出,2015年经济工作仍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
我们从产业周期和政策周期两个维度判断,中国房地产业已开始步入长周期的拐点区域,过高的房价已步入整体下行通道,中国房地产业正开启房价与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速相协调、房地产投资与城镇化内涵发展相适应的适度增长 “新常态”。基于这个判断,我们认为今年楼市调整仍将继续,房地产以及漫长产业链对中国经济产生强大拉动的传统力量继续减弱;制造业仍处于产能去化期,制造业投资预计将继续放缓。我们判断,“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更多体现在强化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控,加强财政政策在转型升级中的引导作用,减税增支规模都将增大。具体方面,将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为对冲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投资也将进一步增强;财政赤字率将相应提高。
货币政策方面,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和保证重点领域的资金可得性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2015年货币政策在维持 “稳健”之外,更加强调“注重松紧适度”,这意味着今年货币政策将更加 “主动作为”,流动性管理更为积极。面对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特征,货币政策仍将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基本取向,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引导资金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的积极作用。日前召开的2015年央行货币信贷与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更加注重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金融市场工具和政策协调。我们判断,“精准发力”仍是货币政策的“刀尖”平衡艺术,通过SLO、SLF、PSL和MLF等创新工具“定向”预调微调、有针对性实施“喷灌”、“滴灌”,对于央行大规模“放水”的预期基本可以消除。
(作者宣宇为财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方博为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