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股市“踩踏”之后的再思考

    上海证券报 2015-01-21 08:26

     

    周一一场惊魂之后,市场昨日收敛心神展开超跌反弹。沪指当天收报3173.50点,上涨1.82%。“1·19”留下的巨大跳空伤口仍有待愈合,而这场“踩踏”事件留给A股市场的思考则更加绵长珍贵。

    热点切换水到渠成

    本报昨日发表的观察员文章就指出,与其说周一的市场调整是由上周发布的具体监管信息所致,不如说是一次符合市场主流预期的风格切换。事实上,在沪指几乎是一鼓作气触摸3400点之后,多数券商机构都看好行情风格由大盘蓝筹急拉向优质成长股引领切换。过去两个交易日中,创业板指走势远远强于大盘,昨日更大涨4.34%,收报1700.85点创历史新高,鲜明注解出当下市场的新特征。

    理性来看,“1·19”前市场转换热点的需求已非常强烈。申万证券行业指数自201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间累计涨幅逾100%,此后持续横盘逾一个月,难以继续承担牛市领头羊的角色。而互联网、国产软件、文化传媒等题材热点却苦于缺乏资金支持,难有亮眼表现。市场热点从蓝筹估值修复向高成长转移也是水到渠成 .

    然而,在牛市中通过一次7.7%的暴跌完成风格切换,就如同在两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间跳跃,稍有失手,下场便非常惨烈。为何市场非要将自己逼到如此角落,才在一惊一乍间仓促起跳,给自己也给历史留下一道难看的疤痕?

    无非投资者路径依赖思维不改,“想赢怕输”心理作祟,恋栈旧龙头,才让调整压力无限制地累积到被迫爆发。

    进一步深究原因,恐怕一些投资者对中长期牛市逻辑仍然缺乏信心,把投资视野限制在极为狭小的范畴中,无视深化改革宏大叙事中孕育着更多更加精彩的投资机会。这些,值得投资者在“1·19”之后深思。

    恐惧中更应冷静判断

    一些投资者心态的脆弱在昨日盘间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19日晚间的答记者问中指出,对证券公司开立融资融券信用账户时证券资产低于50万的客户,继续按证监会原有政策和规定执行,不因为这一资产门槛而强行平仓。对这类客户,证券公司要加强风险评估,切实做好风险提示和客户服务。

    但昨日盘中市场仍有传言称,某大型券商不再向资产低于50万的信用账户提供融资。同时,一些“大型券商过半融资账户逾期,两市千亿融资有清盘压力”的传言也在街头巷尾颇有市场。

    据本报记者向上述大型券商相关业务负责人求证,该券商并未采取传言中所称的措施。而市场上关于两融清盘规模的推算,更是被行业分析师认为“存在数量级上的误差。”

    但就是这样的传言,依然能在市场中兴风作浪,昨日沪指午后一度被打断反弹进程,收窄涨幅并翻绿,就与上述传言的扩散时点基本同步。这一现象无疑再度为投资者提了个醒:不要轻信和盲从,要更多依靠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据本报了解到的数据 ,在昨日各权重蓝筹股都能充分交易的背景下,上交所融资买入金额765.17亿元,较周一稳中有升,卖券还款372.01亿元,较周一继续减少。市场对融资盘集中平仓涌出的担忧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

    互相包容共同成长

    尽管市场的调整和风格切换有其合理性,但毋庸讳言,也有部分投资者感到不解。“监管层呵护市场,又为何在众人狂欢时出来喝倒彩?”这样的困惑代表了一些投资者的心声。

    然而,怎样的行为才是对市场的呵护?恐怕不能以指数一时的涨跌作为判断标准。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层,都乐见一个理性、健康、繁荣的市场。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监管和法制都是市场赖以维系的基础。只有夯实基础,市场才有可能实现繁荣。

    呵护市场并非意味着可以放松监管。监管层始终站在市场中性的位置履行监管职能,不会因为行情向好就忽视市场中的违规现象及暗藏的风险。同时也应该看到,近年来监管层正在以更加贴近市场的姿态履行监管职能,回应市场关切的手段日趋多样、灵活和富有弹性。

    中国资本市场自有其特色,投资者关注监管层“一举一动”的习惯短时间内不会改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我们期望市场对正常监管措施能有更多理解和包容,同时,监管层在履行职能时能有更多“大象希形”的圆润。而这无疑需要各方的不断努力,共同成长。

    上一篇

    机构抛筹不手软 券商股压力犹存

    下一篇

    上交所:正研究调整沪港通额度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