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斯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张斯 发自北京
期待已久的“See计划”终于露出真容。1月20日,乐视首次向媒体公开了超级汽车“See计划”的具体进展,并公布了全新的LeUI系统,由UI和乐视云(Lecloud)共同打造,将贯穿汽车、手机、TV等所有乐视智能终端。
虽然乐视CEO贾跃亭未能到场,但是证实了此前关于20日发布“See计划”的传闻。受近期传闻信息影响,从2014年12月24日至昨日(2015年1月20日),乐视网股价上涨已超过50%。
业内人士认为,车联网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汽车与多屏幕云端的链接,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难题,2015年将进入车联网的爆发年。但是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并非易事,99%的所谓自主研发都是基于安卓系统二次修改的。更重要的是汽车是一个需要高资金支持、高人才、高技术的行业,乐视将面临很多挑战。
倒逼行业改革
作为“See计划”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乐视向外界发布了中国第一套智能汽车UI系统——LeUIAuto版。
据介绍,LeUI系统将覆盖汽车、手机、TV等,给用户提供完整统一的UI操作体验,实现无缝连接,一云多屏。
乐视相关负责人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即将发布的LeUI系统 Auto版、LeUI系统Mobile版、LeUI系统TV版等都是围绕 “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整合乐视生态所打造的,让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智能终端都可接入LeUI系统获取乐视生态服务,满足乐迷生活圈中,汽车、移动、电视等智能设备能够实现多屏无缝衔接,互联互通。
根据此前官方透露,“See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完全自主研发,打造最好的超级电动汽车系统,实现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目前乐视已经在美国硅谷建立了研发团队,并采用创新的方式进行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车联网市场中比较热门的汽车智能系统有特斯拉汽车系统、宝马旗下的iDrive车载娱乐系统及ConnectedDrive驾驶者辅助系统、福特的SYNC车载系统、GoogleI的AndroidAuto车载系统和苹果CarPlay车载系统。但并没有统一的车载系统标准,而谷歌和苹果的真正优势在于整个大的生态系统。
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真正能做自主操作系统的公司几乎没有,如果真如乐视所说,乐视则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思路,倒逼了行业的改革。乐视也将成为继苹果、谷歌之后,中国首个打通全终端UI系统的互联网公司。
显然,截至目前,乐视已经打通了从手机到车载端完整的生态系统,而LeUI系统则是整个乐视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据了解,该UI系统首次深度整合了地图导航功能、独创群组社交功能,让驾驶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车况,实时进行违章查询、车况监测、维修保养、人工服务等。同时搭配了娱乐功能与乐视网影视资源连接,真正让汽车融入智能家庭生活。
当天发布的LeUIAuto版的Lite版本,分为平板电脑ROM版和手机APP版,并将尽快推出车载三套件。最先发布的ROM版将在乐迷论坛招募内测,于2月3日开放下载。
面临很多挑战
与乐视以前的理念一致,“打造让用户疯狂的产品,当然还要有让用户疯狂的价格。”乐视控股车联网CEO何毅透露,“超级汽车将是双倍性能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价格,这是乐视超级汽车的理念,每个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制造。”
同时,乐视集团副董事长刘弘宣布由乐视控股投资的乐视超级汽车(中国)公司已经成立,该公司将负责乐视汽车在中国区相关业务,它与乐视网、乐视影业一样,均是乐视控股旗下的兄弟公司。
刘弘还宣布,原英菲尼迪汽车公司中国及亚太区总经理吕征宇正式加盟乐视,担任乐视超级汽车(中国)公司副总裁。
此外,乐视车联网CEO何毅还透露,目前其全球超级汽车研发团队的规模已经达到260多人,有多位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的顶级专家近日已经在北京乐视总部参加了多次闭门会议,就超级汽车相关技术、运营和供应链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并探讨了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汽车是一个需要高资金支持、高人才、高技术的行业,一个完整的汽车生产和上市流程,从研发、生产、上市、营销、售后以及增值服务等环节,至少需要百亿级别资金的支持。
特斯拉今年公布的超级电池工厂“Gigafactory”的细节便显示,为了保证其电动车未来的产量,该项目的建造成本达40亿~50亿美元,特斯拉计划直接投入20亿美元,其他合作伙伴将支持其余部分的资金。
显然,对于乐视而言,除了人才已经到位外,技术和资金都是乐视在未来将要面对的很大挑战。
丁道师表示,超级汽车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显然将全面颠覆传统汽车产业。2015年除了乐视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进军汽车领域外,宝马、大众、丰田、奇瑞、比亚迪等汽车公司都将会推出智能汽车或者互联网汽车,并且开放各种接口和互联网应用进行打通。车联网能够爆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在于政府正在推行各种智慧交通的政策。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