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价格和收入下降,债务的实际负担上升,促使债务人削减开支以支付债务(财政紧缩),令事态雪上加霜。
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和国际输入性通缩压力并存,2015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较大的通缩压力。
国内方面,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制造业去产能化、金融去杠杆化、房地产去泡沫化、环境去污染化的阵痛转型期,正处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通缩会促使企业削减产品价格和工资,而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地削弱总需求。而高企的政府与企业债务使得这一循环更加糟糕。当价格和收入下降,债务的实际负担上升,促使债务人削减开支以支付债务(财政紧缩),令事态雪上加霜。
近日多项经济数据都指向中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通缩信号,且通缩风险有加剧趋势。比如,2014年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1.5%,已经连续4个月落入2%区间内,2014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0%,创出2010年以来的新低;2014年12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萎缩3.3%,自2012年3月以来已连续34个月负增长。2014年全年PPI同比下降1.9%。再如“三驾马车”指标中的进出口,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速仅2.3%,远低于年初7.5%的预期目标。此外,与PPI同比持续负增长相吻合的是,2014年12月中国制造业官方PMI和汇丰PMI则均呈现下滑,分别为50.1和49.6。官方PMI指标勉强保持在枯荣线以上,汇丰PMI指标则为7个月来首次跌破枯荣线。反映出多数企业处于价格下降或持平的状态,工业价格通缩低迷状态难改。
随着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企业的心态也在不断调整过程中。2014年12月渣打中小企业信心指数由11月的58.29降至56.58,各分项指数亦全面下滑。国际会计机构致同会计师事务所最新发布的《国际商业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2015年的发展预期趋于保守,40%的企业认为经济不确定性是最重要的因素。此外,作为衡量铁矿石、水泥、谷物、煤炭和化肥等资源运输费用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指数)大幅下跌,2014年11月4日至2015年1月9日的42个交易日中,由此前的1484点一路狂泻至1月9日的仅709点,累计跌幅高达51.3%。
国际方面,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回落对国内的相关价格施加下行压力,输入性通缩对于物价的影响开始显现。可以看到,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跌,较2014年年中的高点已经下跌超过50%。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震荡下行,成品油、石油和天然气、化学原料和制品都推动了2014年12月PPI下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环比下降8.1%,同比下降19.7%。此外,12月汽油和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下降3.3%和5.5%,两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03个百分点。而能源、黄金、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的熊市也远未结束,背后的重要推手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导致美元指数不断走强,且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于2015年中期启动加息,这意味着美元升值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预期依然较强。当前这种“内外需不足、产能过剩恶化、企业去杠杆化持续、金融市场萎靡、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全球经济态势令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全球范围内的通缩正在到来。
全球性的通缩是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综合性结果,反映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并未如预期中那样顺利。中国的产能过剩与债务问题,欧洲债务危机后漫长的经济萧条,日本量化宽松面临政策失败,以及美元流动性的收缩,均可视为这场通缩的肇因。对于中国而言,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逐步展开,以及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趋势难以逆转,未来一段时期使CPI和PPI承压的主要因素仍会发挥作用,这也使得中国经济的通胀水平难以迅速逃离低位区间。
面对通缩的现实局面,政府反通缩的动作可能会进一步加快,2015年稳增长、反通缩政策出台的时点可能会比往年更早。事实上,从2015年初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中国政府对于2015年可能面临的复杂形势已经做好了一些准备,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就是基建投资项目的储备。
要反通缩,我国宏观调控中很重要的两个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携手发力。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把宏观政策定调为“积极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可以预计,在“底线思维”的指导下,当经济接近区间调控底线时相应的政策变动势必出台,以此防止经济内部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收入增长已经步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在融资平台剥离政府职能之后面临开拓新融资渠道的难题,以及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压力亟须税收松绑,面临多重约束,应该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以体现财政政策的力度所在,这也有利于调结构。此外,应该减税,为实体经济松绑注入新活力;扩大地方债与PPP模式的规模,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切换融资渠道带来的阵痛;加大国债发行规模,保证调结构实际效果更明显。
在货币政策方面,总的原则是,根据经济、就业形势的变化,相机抉择、适度放松、灵活出手。可以认为,经济增长能否稳住是决定货币政策是否全面宽松的重要前提,以及经济改革的力度大小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力。从2014年货币政策的非常规之路来看,可以预计,2015年的货币政策会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的积极操作”,实际操作会更加灵活。由于当前的首要任务依然是稳增长,因此为了保证经济稳定,货币政策势必在相机抉择上要更加侧重。与此同时,2015年的货币政策在调结构上仍要有所作为,做好在货币政策执行的创新上、新工具的运用上这门“功课”。而日前有传言央行针对部分中期借贷便利到期资金进行了续作,规模为2800亿元,这在货币政策上已经释放了反通缩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