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寒冬”向中国多地吹入冷风:牛奶价格暴跌,奶农倒奶杀牛。
问题来了,为啥非得把奶倒掉,送人不好吗?问题又来了,为啥牛奶收购价暴跌,可我买的早餐奶一点没降价呢?
这两个疑问也曾一度困扰着我,直到我听说了张三的故事。
张三是生活在天朝乌托邦的一位奶牛场主,有200头奶牛,每月产奶200吨。这些牛奶供应给乌托邦的市民和周边农村的村民。牛奶售价每吨500元,生产成本每吨300元。因此张三一个月可赚4万元。
在大学读MBA的儿子张小五正对当地牛奶市场进行调查,这是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意在巩固课堂上学到的供求理论。
经过一个月的调查,小五向父亲指出了一个惊人发现:“这些年你平均每月损失13万元!”。
这话让老张很不高兴:“危言耸听!”
“我反复核实过了,情况的确如此。我给你解释一下吧:
咱们每月生产的牛奶卖给乌托邦市民100吨,乡下农民100吨。乌托邦市民平均收入是乡下农民的两倍多,对这些市民来说,牛奶是生活必需品,花在牛奶上的钱占整个生活支出的比重很小。
市场调查表明:即使奶价翻两番,即每吨2000元,乌托邦市民对牛奶的需求也基本不会下降,因此价格弹性很小。”
老张了解乌托邦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凭多年的经验和生活直觉他觉得儿子的这个调查结果很可能是真的。不过他立刻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乡下农民很穷,据我的经验,每吨500元是他们能够承受的上限,超过这个价格他们就不买牛奶了。而我们每月牛奶产量是200吨,城里只能销掉100吨,为了全部卖掉这些牛奶,我们只能卖500元一吨。好在这样每月也能赚4万元。”
“我知道,那为什么你不只卖给城里人呢?2000元一吨!乡下人我们就不供应了。你想一想,每吨卖500元,卖200吨,一个月才赚4万元;而每吨卖2000元,虽然只能卖100吨,可是一个月要赚17万元。”
“可这个月我们已经生产了200吨,要是买2000元一吨,多余的100吨难道倒掉不成?”
“是啊,倒掉很可惜!可是倒掉它们,我们还可以赚14万元,不倒掉它们,我们就只能赚4万元。毕竟赚钱才是目的!”
“难道就不能把计划倒掉的牛奶送给乡下农民吗?”
“当然不行!一是送人也有成本的,牛奶的消毒、仓储、运输都是生产成本不断累加的过程,为了一个不盈利的目的(送人),再增加这么多成本投入是不划算的。二是乡下人会把我们的牛奶转手卖到城里,降低市场需求,2000元的价格也就不可能维持。”
老张知道小五的分析是对的!犹豫再三,他终于痛下决心:倒掉100吨牛奶!
可能这一决定对他的冲击太大了,他的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竟说出了后来自己也觉得颇为可笑的一段话:
“那以后怎么办?难道要每个月生产200吨,倒掉100吨吗?”
“怎么会这样!倒掉牛奶只能是这一次,以后我们就不需要生产这么多了,所以倒掉这个月多余的100吨后,接下来宰杀掉100头奶牛,这样每月的生产成本可以降到3万元,销售收入20万元,每月纯利润就是17万元了。”
第二天,老张的奶牛场做了一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把100吨牛奶倒掉,然后宰杀了100头奶牛,随后牛奶价格翻了两番。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中国奶农与老张的处境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牛奶对于奶农来说供给价格弹性很高,价格信号往往导致供给扰动,因此供过于求的最有效解决方法是减少供给。
作为牛奶供应商,中国奶农与老张都向市场供应了过多了的牛奶。中国奶农在经历了2013年下半年的“奶荒”后,鲜奶价格曾一路飙升至5元/公斤,很多奶农 花高价买入奶牛。但2014年下半年以来,鲜奶价格进入下行通道,鲜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至3.3元/公斤,而与此同时,饲料售价居高不下,养殖成本上升, 奶牛反成烫手山芋。
第二,牛奶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需求价格弹性很小,降价往往不会增加需求,只会降低奶制品企业利润。因此,即便牛奶收购价下降,即便倒奶,由于没有增加购奶需求,奶制品企业为了维持利润,依然不会降价。
至少在小编居住的小区,每早送来的鲜牛奶依然是2.9元一瓶,每年大概因整体通胀调整而涨价一两次,不会因收购价格波动而临时涨价,更不会临时降价。
(新华网 作者:王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