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国泰君安:新一波IPO冻资或达2万亿 杠杆资金谨防流动性风险

    2015-01-09 01:27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朱秀伟    

    每经记者 朱秀伟

    “中国石油开盘后大幅拉升,但指数和期指‘无动于衷’,我就大幅降低仓位。”昨日,深圳一位私募经理吴先生对记者表示。

    昨日,沪指跌幅达2.39%,券商、银行及“一带一路”等板块跌幅靠前。从消息面看,新一波IPO预计冻结资金超过2万亿,对此有机构提示投资者注意风险,尤其是加杠杆的投资者。

    大势风向/

    ◎机构提示加杠杆风险

    从下周开始,将有逾20只新股密集发行,国泰君安研报预计冻结资金或达2万亿,受新股发行叠加其他多重因素影响,市场资金面将迎较大压力。

    该机构表示,1月14日是资金最紧张的一天,流动性紧张将从1月13日持续到16日。预计1月14日 (下周三)累计冻结资金规模为1.65万亿元,已超过2014年12月的冻结资金总和;1月15日(下周四)累计冻结资金规模为1.63万亿元位。

    冻结资金从1月15日起才陆续解冻释放。1月16日2只新股资金解冻,预计释放资金5260亿元,1月19日10只新股资金解冻,预计释放7302亿元,冻结资金在1月20日得到全部释放。

    1月IPO资金冻结量将创2014年6月以来的历史峰值。2014年6月下旬IPO重启以来,市场已经历7轮新股发行冲击,平均每月新股发行数量为11只,资金冻结量在1.1万亿元左右,77只新股上市后累计平均涨幅超过190%,赚钱效应显著。

    在此背景下,交易所资金和信用债将面临短期冲击。GC007在新股集中发行的2周内一般会大幅上行,2014年12月IPO冻结资金最紧张的一周GC007加权均值超过8%,银行间拆借利率也上行150bp(基点)左右至5%~6.5%。资金紧张和分流影响导致交易所信用债也可能出现一定调整。

    此外,IPO发行也将对股市资金造成一定分流。国泰君安提示投资者,需提前防御资金大幅波动对杠杆和净值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和冲击。

    市场关注度:★★★★★

    驱动周期:中短期

    重点关注:资金流向

    行业热点/

    ◎低估值龙头股优先受益深港通

    2015年1月5日,李克强在深圳考察时强调,沪港通后应该有深港通,引起了市场很大的反响。

    1月6日晚间,深交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我所与香港联交所正在对开展深港通进行研究,方案成熟时我们将按程序报请两地监管部门审批。”深港通可能的操作方式,以及带来的投资机会,成为各大机构关注的焦点。

    对于深港通的额度和股票范围,申银万国研究认为将大概率参照沪港通,“首先纳入到互联互通组合的范围可能是深证100+深证300+沪深300中的个股,单日额度和总额度参考沪港通的情况。”

    时间节奏方面,申银万国预计正式推出时间大约在2015年5~7月。

    该机构表示,结合当前流动性驱动的市场行情,大市值板块、龙头公司更具有吸引力,而未来即将推出一系列立体交易工具,流动性的溢价会愈发明显,因此投资机会更多或许来自于深证相关估值偏低的行业龙头和具备稀缺性品种的重估。

    申银万国建议关注以下几类公司:首先是估值相对便宜的行业龙头公司:地产(万科A、华侨城A)、金融(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家电(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汽车(长安汽车、江铃汽车)、周期品(南玻A、鞍钢股份);其次是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仍具有吸引力的白马成长股:长安汽车、闰土股份、美的集团、格力电器、荣盛发展、东旭光电、许继电气等;第三,具有稀缺性的标的:白酒(五粮液、泸州老窖、古井贡酒、洋河股份)、医药(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华润三九)。

    市场关注度:★★★★★

    驱动周期:中长期

    重点关注:深港通进度◎苹果产业链成长股迎旺季机会

    一年一度的CES消费电子展,目前正在举行,各种新产品将透露出消费电子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安信证券根据现场观察,认为此次展会最大亮点是人机互动、虚拟显示。具体到投资标的上,安信证券认为最吸引投资者眼球的是虚拟头盔,据其判断,facebook和索尼的产品都是歌尔声学独家;投影层面,该机构则看好利达光电;双摄像头会成为未来趋势,摄像头供应链的金龙机电、得润电子等将受益;视频及相关数据公司中,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东方网力等必将获得价值重估。

    此外,安信证券还看好苹果产业链。随着换机周期的龙头王者回归,进入2015年,applewatch也即将发布,苹果将进入产品最丰富的一年,相关产业链将充分受益,经过前期回调,大部分个股接近2015年20倍以下的估值安全区域,重点关注欣旺达、立讯精密。

    市场关注度:★★★★★

    驱动周期:中长期

    重点关注:机构对成长股的态度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国投新集预亏19亿远超同行 改革预期助股价“逆袭”

    下一篇

    深港通渐行渐近 市场人士热议AH股投资机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