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娜
每经记者 李娜
岁末年初,各类贺岁档影片抢占跨年市场,而在公募基金行业,却是多家基金公司的激励机制频频登台亮相。
原有公募基金机制自身的局限,使得基金经理普遍感觉被束缚手脚,激励机制跟不上,加之备案制等松动,一批公募基金精英已然收拾细软准备奔向阳光私募的黄金时代。在公募基金圈内人士的眼中,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和2016年公募精英的离职潮水必定凶猛。
不过,中邮基金为明星基金经理打造工作室,兴业全球基金再升级1+1持基激励计划,上投摩根基金推出种子基金的激励计划,多家基金公司都计划在2015年进行事业部制改革,少数基金公司也有股权激励的考虑。事业部的用人权、薪酬分配权等一批权力直接下放到每一个团队中,而团队和基金公司分配也是股东方给予的让利行动。
那么这种既放权又让利的行动,是否真的能成为一剂万能药?
从上述四家基金公司来看,凭借着余额宝的规模急剧扩张,天弘基金资产规模大幅增长;而定位于主攻主动管理型产品中欧基金,旗下多只基金并没有显示出突出的业绩,甚至个别基金还出现严重踏空,排在了后1/3;由于以往基数较低,前海开源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实现大跨越;永赢基金则是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对非公募业务的打造上。似乎现在判断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的效果尚为时过早,事业部团队的建立,团队人员的磨合至少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加以梳理和再造。对基金经理而言,规模永远是站在业绩的对立面。据了解,一部分实行事业部制的基金经理都不希望规模过大,而规模和业绩往往都是公司对团队的综合考虑指标。此外,多个事业部团队整体协调运作也常常被其他基金公司所讨论,甚至成为不被圈内人士看好的直接原因。
然而,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实行股权激励或者是类似的事业部制,都是公募基金寻求方法留人。基金公司当下的激励计划,不仅充满激励的含义,更可看做是一种确保自我投资核心投研人才的拯救行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