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湖南170万亩“毒地”治污见效稻米镉含量降三成

    2015-01-06 01:22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陈鹏丽 发自广州    

    每经记者 陈鹏丽 发自广州

    2013年湖南“镉大米”事件后,国家在长沙、株洲和湘潭(以下简称长株潭)3市投入了10多亿元资金,开展170万亩土壤治污试点项目,该项目被视为国家修复治理重金属耕地的探路之举。如今,治理阶段性成果已经出炉。

    1月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网公布《2014年湖南省农业委员会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公示》,公示内容显示,长株潭3市19县(市、区)耕地试点修复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从早稻分析结果看,达标生产区、管控专产区、替代种植区早稻达标 (米镉≤0.2mg/kg)的比例分别提高了53.1%、44.8%、20.3%,可使早稻米镉含量平均降低三成左右。推广低镉水稻品种、施用“金无踪”生物菌肥制剂等对早稻米镉含量降低以及对土壤的修复也有明显的效果。

    湖南省农业厅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上述农业委员会公布的早稻检测结果,是针对去年7月中下旬采样的稻谷分析所得,“我们目前已经完成了早稻和晚稻的采样工作。我们在试点收集采样之后,将把样本移交专业检测机构,检测结果由农业部、财政部公布。

    湖南“镉大米”事件曝光之后,2013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曾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长株潭地区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工作。2014年3月,农业部、财政部出台 《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意见》,正式启动该项工作,以长株潭3市19个县170万亩土地,开展试点,试点期限为期三年,中央财政拨款11.5亿元。

    据了解,长株潭试点根据污染轻重程度将土地划分为三类,包括污染较轻的“达标生产区”、中度污染的“管控生产区”以及严重污染的“替代种植区”。

    但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表示,因为没有完整的治理成果报告,根据仅有的披露数据,湖南的此次试点能否对全国土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起到借鉴作用,很难下定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投资热加速在线教育竞争 内容创新成突围砝码

    下一篇

    地处“一带一路”交汇节点 连云港拟申报自由贸易港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