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5家基金断档一年:公募与非公募业务重心失衡

    2014-12-31 01:08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宋双    

    每经记者 宋双

    2014年,泰信、天治、益民、德邦和华宸未来等五家基金公司均没有新产品成立。其中,泰信不是不发而是新基金迟迟不获批;德邦2014年7月23日曾获批一只新基金,但却“批而不发”,最终将发行时间安排在2015年初。

    泰信、天治和益民都是成立十年左右的老基金公司,专户业务开闸及子公司相继成立后,它们更加醉心于非公募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天治,早在2012年初便提出了将专户业务打造成公司“名片”的决心。

    德邦和华宸未来都是 “70后”新基金公司,也都在非公募业务上加紧扩张,但2014年华宸未来子公司资管计划违约,震惊市场,遭遇重创。说到底,公募基金公司的主业始终是公募业务,任何非公募业务都不能取代。

    德邦、华宸未来:遭遇成长烦恼/

    德邦、华宸未来两家“70后”基金公司,均成立于2012年,2014年新基发行则双双交了“白卷”。

    德邦基金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9日,其首只基金德邦优化配置于当年9月25日成立,2013年接连成立德邦德信中高企债指数分级和德邦德利货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4年7月23日德邦曾获批一只混合型基金德邦新动力灵活配置,但一直“批而不发”。不过最新公告披露,该基金将于2015年1月5日开始发售。

    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德邦旗下已成立的3只基金资产规模合计7.33亿元,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79位;而其首只基金德邦优化配置规模仅剩下0.11亿元。

    与众多新基金公司一样,德邦非常重视非公募业务,其专户资格与基金公司同时获批;2012年10月起专户产品开始上线。2013年3月12日,子公司德邦创新资本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年10月子公司产品陆续发行。或许德邦耗费了太多精力在非公募业务之上,全年子公司成立产品数量多达55只,且大部分投资指向房地产业。

    德邦基金三大股东为德邦证券(70%)、土产畜产(20%)、西子联合(10%)。

    相比而言,华宸未来处境比较难堪。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华宸未来公募资产规模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一,旗下两只基金华宸未来沪深300指数增强和华宸信用增利规模分别为0.29亿元和0.38亿元,合计仅为0.67亿元。

    华宸未来2014年因为非公募业务的扩张“栽了跟头”。因子公司资管计划违约,其子公司连带母公司被证监会处以暂停新业务三个月的处罚。这也引发了高层动荡:原总经理万云、原董事长刘晓兵先后离任。

    因此,华宸未来2014年在公募业务上没有任何动作恐怕也不难理解,其作为市场上首家韩资公募基金公司,目前看来发展并不顺畅。

    泰信:新基金迟未获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4年8月12日,泰信上报新产品——泰信赢丰一年目标触发式保本混合型基金,走的是普通程序;截至12月19日,该基金仍处在审批程序之中,注定泰信2014年颗粒无收。

    不过,这并非泰信成立11年来首次出现“断档”的现象,2005年和2007年,其同样没有新基金问世,白白错过2007年大牛市。2013年泰信曾成立两只基金,一只股票型和一只债券型。

    8家零发行的基金公司中,泰信是资历最深、旗下产品最多、资产规模最大的一家。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泰信旗下15只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共计84.75亿元,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9位。

    尽管基金数量达到15只,但种类单一且规模分化严重,泰信先行策略、泰信蓝筹精选和泰信优质生活规模分别为35.92亿元、12.46亿元和10.21亿元,泰信双息双利、泰信现代服务业、泰信基本面400指数等规模不足5000万元。

    不过其子公司锐懿资产在2014年新产品密集成立,根据公告显示为34只,此外还有专户产品,也就是说虽然公募受阻,但2014年泰信非公募业务发展并未减速。

    天治:专心经营专户业务/

    与泰信一样成立于2003年的天治基金,2014年全年均未有新产品上报。

    2013年天治仅发行一只可转债基金,即天治可转债增强债券A/C,规模已经缩水至1.56亿元。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天治旗下10只公募基金规模合计41.15亿元,在9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65位。其中规模最大的天治核心成长19.81亿元,而天治品质优选、天治成长精选和天治稳定收益规模均不足1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同时注意到,天治基金成立以来,曾多次出现新产品断档。例如,2007年、2010年、2012年均全年未有新基金问世,其中2007年和2010年都是因故被证监会暂停资格,因此错过大牛市;其余年份基金成立情况也并不 “给力”,于是天治旗下基金产品线建设同样堪忧。

    天治基金公司注册地点为上海,其两大股东分别为吉林信托(61.25%)和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8.75%),注册资本为1.6亿元。历史上其股权曾多次变动,高层震荡,这也造成了天治在公募行业内的困难局面。

    不过,导致目前天治公募业务发展“意兴阑珊”的主要原因是其对于专户业务的重视。天治基金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2014年初公司的发展策略也是主打专户业务。”

    益民:股权变动制约发展/

    关于益民基金公司,曾有业内人士评价其似乎“从未走出泥潭”。

    益民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为市场上第52家基金公司。其注册地为重庆,也是目前仅有的注册地点位于西南地区的两家基金公司之一,不过其办公地点仍在北京;注册资本为1亿元。

    成立9年以来,益民旗下一共成立公募基金产品6只;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基金零发行,主要原因是证监会勒令益民进行整改,涉及股东资格、董事资格、投资、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2012年、2013年恢复发行,分别成立1只混合型基金,2014年再次断档。

    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6只基金规模合计40.66亿元,仅剩益民创新优势一只独大,规模为29.21亿元;其余5只基金中,益民红利成长为7.54亿元,益民服务领先1.67亿元,益民货币、益民多利债券和益民核心增长规模均低于1亿元。

    回顾其发展史,《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股权和人事变动是制约益民基金发展的主因。

    成立初期,益民基金公司原发起股东为重庆国际信托(30%)、重庆路桥(25%)、中国新纪元有限公司(25%)和华夏建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20%);2009年6月27日股权变更为重庆国际信托(49%)、中国新纪元有限公司(31%)、中山证券(20%)。彼时,身为重庆国际信托首席执行官的翁振杰出任益民基金董事长。在翁振杰2009年上任之后,原总经理刘义鹏离职,祖煜接任总经理一职仅17个月之后也离职;2011年1月雷学军出任益民总经理。

    益民基金非公募业务大门从2012年开启,2013年5月27日其子公司国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3家基金断档两年:股权变动元气大伤

    下一篇

    3家基金断档两年:股权变动元气大伤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