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9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4),蓝皮书指出,三大因素推动了劳动者工资的上涨。分别为补偿型上涨、结构型上涨和倒逼型上涨。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今天(12月29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4),蓝皮书指出,三大因素推动了劳动者工资的上涨。分别为补偿型上涨、结构型上涨和倒逼型上涨。
蓝皮书说,由于法律和政策体系不健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到位、福利改善被忽视、收入增长慢的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
2013年,全国共有27个地区上调了工资最低标准,平均调整幅度为17%。同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至于结构型上涨,社科院工经所所长黄群慧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刘易斯拐点”,支持我国制造业高速增长的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即将终结,劳动力绝对过剩和供过于求的状态将转变为供给不足,特别是数量工人的供给不足更为严重。
最后一个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的原因是倒逼型上涨。
劳动力价格即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平均工人通常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蓝皮书称,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2002年上涨了37.2%,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34.6%,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42.8%。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房价及房租上涨更为明显,2013年住房租金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2002年上涨了44.4%,大幅度推高了城市的生活成本。
蓝皮书称,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本的大幅度上涨必然倒逼工资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