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发自北京
2004年最后一个月,各界对于当下经济形势及未来政策取向尤为关注。
然而,刚刚公布的11月PMI数据四连降,创8个月来的新低,显示经济下行压力犹存。
在此背景下,近期发改委批复项目力度也是不断加码。10月份以来,发改委密集批复了35个基建项目,包括28个铁路、6个机场和1个深水港项目,总投资约9761.71亿元。
加大基建项目投资的同时,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也密集出炉。值得注意的是,仅在11月一个月的时间里,决策层先后出台了降息、新“融十条”等若干重大政策。
显然,稳增长意图明显。
之后的宏观经济政策又会去向何处?又该如何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调结构之下,各界将经济增长动力寄希望于促消费,但消费的提振动力究竟在何处?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陈昌盛。
政策取向并未出现大变动
NBD:近期发改委批复了投资总额为数千亿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基建领域。此外,许多地方也在部署进行稳投资,以促进稳增长。这种现象之下,该如何理解近期的政策取向?
陈昌盛:首先,据中央决策层释放的信息和我们了解的情况,高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下滑并不是十分担忧。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外做出 “三期叠加”的重大判断之后,中央决策层对外整体上认为现在我国经济在7%的增长并不是很坏的事。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基于这一认识,政府的决策和政策的取向上并未出现大的变动。
目前社会上对近期出现的政策,包括降息、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等,都往稳增长上去理解,这本没有错。但是,如果外界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将整个政策的取向都认为是用于稳增长,这就是一种误判了。
具体而言,现在的一些密集措施,包括降息、发改委批复一些项目等,从时间点上来看是有一些巧合。但从目前的政策取向来看,包括批复的一些基建项目其实是早就确定的项目。
此外,对于降息而言,并不是仅仅要起到一个要降息的效果,而是应该将降息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结合来看。尽管也是向社会传递出政府要努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信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策会向松的或者向更大范围的货币政策方向去转变。
NBD:在您看来,在政策取向并未改变的情况下,该如何评价近期的一些政策与措施呢?
陈昌盛:要明确的是这是宏观政策求稳的一系列做法,而不是中央急于去稳增长而采取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让中国经济在向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靠近的过程中,将经济波动的幅度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使经济下行的压力不至于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以使调结构过程不至于受太大冲击。这才是现在政策关注的焦点或者是目标。
如果说一个季度或者半年内经济跌幅超过0.5或1个百分点,可能就太大了。
调结构的核心是资产重组
NBD: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该如何进行调结构呢?该如何处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
陈昌盛:调结构从表象结果来说是消费要上去一点,内需要上去一点,但从本质上看,调结构的核心对中国来说是资产重组。
所谓资产重组,就是在过去高增长,或者说上一轮的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在很多领域做了大量的投资,但这种对很多企业或者地方政府的投资是基于对世界市场、国内需求固有的一种高增长判断,使得很多投资投向了一些没有效益的领域,就现在看来,过去的投资盲目性比较高。
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并且使得大量企业效益不好。这种情况下就必然面临着资产重组,也意味着大量的资产需要盘活,其中有一些资产必然要在经济运行中死掉。
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表现出经济的收益不好与经济增长的疲弱,但这种调结构是必须的。
NBD:目前该如何使调结构与稳增长进行协调发展?
陈昌盛:现在如果出台大量的宽松政策,那么原来的调结构进程就会被打乱,原来错误的东西将得不到有效纠正。
所以,在宏观政策基本维持稳定的前提下,核心就是通过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让企业有成长空间,或者说有效率的企业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把以前有病的或需要切割的部分盘活;或者是通过改革去创造一些新的增长空间与增长潜力。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承担原来操作过程中造成的一些代价。
这其中涉及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我觉得应该正面看待目前的经济形势。虽然目前经济呈现一定下滑态势,但政策为什么不是特别紧,或者说决策层为什么也不是特别着急?是我们确实看到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与过去相比较好的地方,如整体盈利状况、就业状况,居民收入增长情况,虽然也在下降,但是并不像以往大幅下降。
在以往的经济回调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和现在不一样。在目前经济下行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风险但同时也看到了效益的恶化并不是那么严重,这就是合乎我们预期的一个方向。
要综合联系当前经济形势、调结构以及当前的政策取向,首先要守住不爆发大的金融危机,增长速度即便下降,但是仍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上,然后重点做前几项改革,才能保持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平衡。
地方政府上项目需打三个问号
NBD:再将眼光聚焦于地方,一些地方上大项目,抓投资的做法,您怎么看?
陈昌盛:不管地方政府要做什么事情,要先打三个问号。
首先,地方能抓什么项目这是要打问号的。另外,地方现在手里有什么资源,财政上是否有资金可以支持,货币政策上是否有配套的资金支持,都是要打问号的。
抓投资是以往地方政府的工作惯例,并且抓投资也是大家都善于做的一件事。但是目前来看,现在的条件和以往已经不一样了,不是想抓就能抓。现在地方债务管理这方面的新举措已经出台,现在的条件之下,地方的财政状况都不允许地方像过去那样。
另外对于现在项目的投资效果,地方也不能完全拿捏准确。除了国家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及地方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他领域的投资效益或许地方并不能看得十分准确。
NBD:在投资需要谨慎考虑的背景下,消费又显得有些乏力,原因是什么?
陈昌盛:“三驾马车”中,出口目前还是不错的态势,但是对于如山西等地区来说,在这一轮调整中,地方受资源的冲击、重化工业调整的影响较大,感受不到外部环境对其拉动作用。在此情况下,相关地方的发展就取决于内需。说到内需,并非是消费本身乏力,而是面临消费结构升级的问题。
近些年消费的两个拉动力是房地产和汽车,但目前这两个需求都面临调整。
首先,对于房地产行业,我的判断是已经进入阶段性调整期,房地产的大规模投资期已经过去了,所以房地产的供求结构,已经从供不应求向供求基本平衡、局部过剩的态势转变。伴随着与住房相关的消费调整,住房投资也要调整。
再看汽车,当然汽车消费还有一定增长空间,但是和前几年的高增长相比,目前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的低增长速度,需求也在减弱。
此外,这两年的经济增长放缓,工资增速放慢,居民储蓄率受影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对于现在老百姓总体的消费能力产生影响,过去的高房价也透支了消费潜力。这是影响消费的次要原因。
NBD: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促消费?
陈昌盛:首先要按照资源环境方面的要求,引导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房、汽车消费,当前最重要的是研究房价变化对预期和需求的影响,促进形成稳定房价和购房需求的市场环境。
为此,一方面应继续落实近年来抑制不合理购房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另一方面,应密切监测,深入分析房价和预期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期与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积极采取稳定预期的措施。
现在更多增长的是新的消费需求,包括老百姓现在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对健康的需求等。伴随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住、行主导的居民消费升级将持续推进,信息、教育、医疗、培训等服务消费升级潜力巨大。
需求变化之下,也产生了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原先我们需要的东西已经出现供给过剩了,而我们新需要的东西先行的供给体系却跟不上。所以,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之间的匹配也涉及资产调整。供给体系需要通过资产重组来进行调整,以增加新的需求供给,但这块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现在看起来消费在短期相对乏力,但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消费升级的调整期,新的消费升级还是需要新的供给来配合,这是一个大趋势。
◎陈昌盛
在宏观政策基本维持稳定的前提下,核心就是通过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让企业有成长空间,或者说让有效率的企业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把以前有病的或需要切割的部分盘活;或者是通过改革去创造一些新的增长空间与增长潜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