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宋双
每经记者 宋双
每年年底都是基金公司最后一波拼发行的时候,今年也不例外,发行战从11月开始打响,12月或迎来最高峰。
今年毫无疑问是货币基金发行大年,面对A股行情回暖,基金公司也在调整战略,目前在发的产品以权益类居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还有一些尚未攻克的 “难题”,例如沪港通基金还在审核过程之中,年底之前能否落地还有悬念;而多空分级基金从去年初提交发行申请以来,截至今年已经累计上报16只,但无一获批。
基金打响年底发行战
刚刚过去的11月,当月启动发行的基金数量达到惊人的40只(不包括成立),其中19只跨12月发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已经创下了今年来单月基金发行数量之最。不过,12月或将挑战这一记录:截至12月3日已有6只新基金首发,目前在发基金数量达到25只,还有4只新基金已公布招募说明书,蓄势待发;更有超过70只基金正在审批过程之中。毫无疑问,12月将再次成为基金公司扩大规模必争的战场。
12月已经始发的6只基金分别是上投摩根纯债添利、宝盈先进制造混合、英大现金宝货币、汇添富外延增长主题股票、农银汇理红利日结货币和中融国企改革混合。接下来还有嘉实沪深300指数研究增强、鑫元合丰分级债券和中邮现金驿站A将陆续登场,都是传统产品。19只首发于11月、目前正处于发行期并将于12月结束发行的新基金中,混合型基金占据多数,传统股票型基金有3只,分别是工银创新动力、华宝兴业制造和民生加银优选。已经大热一年的货币基金目前在发数量为4只。
与以往年底冲规模、货币基金当工具不同,今年底A股市场明显回暖,资金对于货币基金的申购热情在11月份就出现疲态,包括中金基金公司“首秀”货基在内的数只货币新基金均申购寥寥;而长盛基金公司推出的一款养老主题基金——长盛养老健康产业灵活配置混合基金首募取得10.77亿元。实际上,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首发于11月份且已成立的21只基金规模总和仅为52.37亿元,因此基金公司也迅速调整战略,转战权益类产品。
货基成今年发行主力
尽管年底货币基金冲规模有些乏力,但却是2014年当仁不让的发行主角。
今年前11个月成立的基金中,规模超百亿的除嘉实元和之外,其余均是货币基金,分别是中融货币、国泰安保货币、工银薪金货币和诺安天天宝,尤其中融货币A以惊人的223.01亿元亮相市场。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今年成立的81只货币基金(A\B\C分类计算)首募规模合计7193.66亿元。
今年以来,传统股票型基金共成立40只,首募规模超过10亿元的14只,规模合计414.86亿元。多达16只首募规模不足5亿元,刚过2亿元且不足3亿元的却多达6只,充分展示了今年以来发行市场的大风向。
仓位限制更加灵活的混合型基金情况相对较好,前11个月成立的68只混合型基金(A\B\C分类计算)首募规模合计652.11亿元,其中24只规模超过10亿元。
沪港通QDII等待落地
基金公司对于新基金产品的开发总是“随行就市”。沪港通开通前后,便有基金公司开发同款产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华夏和景顺长城两家基金公司先后上报了沪港通主题型QDII基金,均是简易程序,目前正在审批过程中。
10月10日,华夏上报沪港通恒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QDII及其联结;11月5日,景顺长城提交沪港深精选股票QDII发行申请,分别是ETF和主动型股票基金,两只基金都针对港股市场,以求谋取沪港通红利。但从沪港通开通两周以来的交易情况来看,截至12月1日,沪港通成交总金额合计485.17亿元 (人民币,下同),其中沪股通交易额为436.7亿元,占比近90%;港股通交易额为48.47亿元,占比10%。显而易见的是,借道投资港股市场的资金有些意兴阑珊,沪股通使用额度远超港股通,后者并未掀起预期的高度。当然,目前两只基金尚未获批,但获批之后是否能区别于其他港股QDII、获取沪港通红利效应还有待观察。
业绩是公募基金的根基,创新是公募基金的发展动力。创新除了单纯意义上的革新之外,还需要有“修正升级”的作用,即将以往产品设计不够合理之处进行 “纠偏”,这方面并不太受基金公司重视。此外,由于新基金创新角度越来越细化,其风险系数也就越来越高,投资者在购买之前需要认真考量。
回顾2014年新基金发行市场,局部行情催生了部分主题型基金,尤其是军工类高端设备制造业基金,掀起了一番热发热卖的风潮。但在刚刚过去的11月金融行情之下,军工主题基金领跌市场。
还有一大标志性产品是参与国企混改的嘉实元和,这也是公募基金首次参与公司混合所有制改制。除了苦等上市,目前嘉实元和的基金经理能做的事情不多,自9月底成立以来,其净值稳定在1元左右。
多空分级基金迟迟未获批
关于基金审批和发行,2014年还有一大尚未攻克的难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备受瞩目的多空分级基金今年依然可能落地无望,还要继续等待。或许这一产品将会成为公募基金史上最“难产”的产品。
首只多空分级中欧于2013年2月上报,随后基金公司掀起多空分级基金上报热潮,2013年一共上报13只,2014年继续上报3只,尤其是华夏、易方达等大型基金公司在获批遥遥无期的情况之下,连续两年均有上报该类产品。目前正在审批过程中的多空分级基金,其运转标的已经涵盖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上证50指数甚至货币型多空分级产品。
此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了解到,分级基金迟迟不获批,与证监会监管思路变化有关。曾有分析师表示,“对于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可能没有那么大了,尤其是像多空分级产品这样的重大创新,就更是谨慎。”此外,在之前部分基金公司得到的意见反馈中,证监会提出这类产品要加强投资者教育,会里对于产品的透明度、风控、投资者教育等有进一步的要求。
而基金公司普遍缺乏做空经验或许也是该类产品迟迟拿不到准生证的原因。曾有报告指出,一是与传统分级产品相比,分级基金杠杆变化会更加迅速,结构更加复杂,因此风险也会更大;二是其规模目前还难以估算,特别是在能投资股指期货的情况下,分级基金门槛低的优势对于资金量较大的机构投资者不具备吸引力;三是在失去了固定收益份额之后,怎样对两类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价也更加困难;四是《分级基金产品审核指引》将如何对此类产品的杠杆加以控制的影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