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指引》(下简称《指引》),对公募、私募基金管理人开展业务外包的主要环节予以规范。
公募基金业务外包
诸多困局待解
从合规和监管的角度看,基金公司对于哪块业务能够外包、哪块不能外包还不太清楚,所以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有细则文件来指导外包业务。部分机构告诉记者,《指引》出台后已向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发函询问业务细节,希望能够将《指引》规定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
另外,备案时间表也是行业内比较关心的问题,国金道富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毛伟表示,“我们正在准备电子备案的材料,待备案时间表确定就可马上备案。”
对于外包服务的收费问题,毛伟指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要根据外包的业务范围和管理人自身情况而定,这将是纯市场化行为。
据了解,私募目前存在三种收费模式:一是券商经纪业务的打包价格,即PB业务打包价,包含经纪业务、托管、外包、交易、研究服务、销售等;二是第三方独立公司,即市场价格,根据业务量和市场情况来收费;三是包含在信托公司的阳光私募、基金公司专户的平台业务中,比如在信托公司发行产品,相当于把后台业务外包给信托公司。
除了合规和收费问题,公募基金业内人士还对该项业务的前途表示忧虑:一方面,基金业务比较容易外包的是销售业务、TA业务(注册登记)和FA业务(财务会计),但其实多数公募基金公司都在《指引》前已着手自建,替换成本会比较高;另一方面,一旦外包必然涉及信息安全问题,虽然《指引》强化外包业务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保证业务的独立性,但在当下的环境中基金公司依然颇多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