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黄丽 发自成都
每经实习记者 黄丽 发自成都
以各类铅蓄电池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主攻摩托车起动电池行业的猛狮科技,上市不到一年或便开始谋划转型新能源产业。
猛狮科技董事长陈乐伍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次转型将“把更多新的增长点放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这两块”,铅蓄电池仍继续做。他表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的趋势,但“铅蓄电池市场空间还很大,这两种(铅蓄电池和锂电池)是并行的。”
对于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陈乐伍坦言投资需审慎,“新能源车领域投资巨大,首先商品定位要很明确,第二是投资的项目能确保技术。如果将来产品的性价比没有优势的话,就不能冒险去投。因为这个领域随便一投都是几个亿。”
转型并非主营业务受困?
猛狮科技2013年先后通过收购子公司猛狮兆成和投资设立子公司猛狮新能源,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并于2013年底进行资产重组。但公司2013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0.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亏损1635万元,下降140%。
对于业绩突然“变脸”,陈乐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去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因为前年增长太快,订单太多,而公司产能有限,没有办法完成订单。”陈乐伍称,公司推迟了交货期,客户当年没有把产品都卖掉,而是等到去年才卖。“前年的东西去年才卖,所以去年我们就没有订单,因为他(客户)还有货嘛。”
不过陈乐伍预计今年底公司能实现扭亏为盈,“今年应该是有两三千万的利润。”猛狮科技2014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33万元,净利润为-162万元。公司对此表示,“2014年公司销售已经基本恢复至2011~2012年的水平,随后的四季度为公司销售的传统旺季,有望实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业绩提升。”
尽管业绩有所好转,但公司仍坚定转型。陈乐伍者表示,将来铅电池的收入可能会在公司总收入的占比越来越小,最后甚至会把铅电池撤出上市公司,把它卖掉。陈乐伍表示,转型并非传统业务增长受限。“全世界有三四千亿的(铅蓄电池)市场,我们国内就有一千多亿元,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没有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最终决定用哪种电池,还是取决于电池的性价比。在我看来铅蓄电池和锂电池是并行的,不可能说谁代替掉谁。”
探路新能源汽车
坚定转型背后,是陈乐伍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绝对信心。“据专家称,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会到4亿部,里面哪怕只是10%是新能源汽车,一年做四千多万部,也是天文数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市场,他如是称。继2013年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后,猛狮科技一直在推动新业务的发展。今年8月底,猛狮科技与同济汽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了 《新能源汽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发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电动汽车。目前电动汽车尚在研发中,计划在明年推出新能源样车。
“现在它(同济汽研院)在帮我们开发,整个汽车的设计在他们那里,汽车的定位、设计什么都是他们给我们建议。”陈乐伍称,明年的4月份在上海展出,后年有望量产。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该电动车是锂电动力型,四轮三座位,目标是在城乡结合部,或者是中小城市,满足现在开摩托车上班的人的需求。该车型时速最高为70公里/小时,“明年出车子模型,后年才量产,售价35000元左右。”陈乐伍补充道。在储能方面,陈乐伍透露,明年可能会有两个月50兆左右的光伏的项目做。
新能源投资需审慎
不过,新能源领域动辄上亿元的投资,让“大刀阔斧”转型的猛狮科技遭遇现金流考验。
今年上半年,猛狮科技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解决财务困难。“2012年上市的时候,募投的钱才2亿多,我们光募投项目就投了3亿多了,把短期的钱拿去做长期投资,加之去年又亏损,所以公司资金比较紧张。因此我们这次定增就是补充流动资金。”陈乐伍称。
据他透露,此次定增完成后,公司计划将再定增10亿用于发展新业务。“明年下半年想做一个募投项目,计划募集10亿元,公司会建一个锂电池工厂,这是对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有一个电池上的硬支撑,做这个(锂电池)工厂计划投入5亿左右”。
对于去年底并购失败,陈乐伍并不遗憾。对于新业务的投入,他认为需要审慎进行。“现在来提出做整车有点自不量力,因为公司太小了,我们会先从那些投入不要太大的,从建渠道、做运营开始,来干这个事情。”
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陈乐伍认为首先要做到商品定位明确,其次要能确保有技术优势,“将来做这个产品的性价比要是有优势的,如果没有的话,你就不能冒险去投。因为这个随便一投都是几个亿的。”
投资回报并不会立竿见影,陈乐伍称公司会把能够营利的项目先放进来,“该做到利润该投多少钱,我们有一个计划,不是盲目地只投资,导致所有项目都是投入期,都没有收获期那就很痛苦了,哪有那么多钱?”
陈乐伍甚至表示,如果明年展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评价不好,可能就是开发出来放在那里不干了,“我们不一定非得上很大的规模,这跟公司本身的实力不对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