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已连跌36个月的温州楼市迎来新的转折点。
上周末,温州三个楼盘集体入市,其中,中国首座立体城项目表现极为突出。项目首开共推出586套房源,原定上午9时开盘,刚过7时,就不断有购房者前来展示中心,整个开盘现场挤进2500多名购房者,上演“千人抢房”。
今年9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8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月度报告”,其中,68个城市房价环比下降,而温州则是唯一持平的城市,这也是温州房价在持续下跌36个月之后,首次持平。“经历连续三年的‘挤泡沫’后,抢房现象说明温州市场购买力仍然强劲。”温州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温州楼市已进入健康企稳阶段,迎来新的转折点。
温州楼市止跌企稳
随着限购全面放开及央行信贷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楼市成交回升的态势愈发明显。据温州市房管局网上销售系统显示,11月3~9日当周,温州新房成交量为823套,环比增长3个百分点;而11月10~16日当周,新房成交量达到899套,这还未计入周末热销的楼盘。
位于温州三江商务区的立体城就是这一热销楼盘。11月15日,项目首开推出586套房源,当日共2351名有效意向客户参与摇号选房,短短3小时,所有预售房源即去化95%,揽金11亿元,重现昔日温州全民 “抢房”一幕。
新希望房产事业部总裁助理、温州立体城项目总经理姜孟军表示,项目的热销源于其区域位置、规划理念、房企品牌等诸多优势。据悉,立体城作为温州市迄今为止最大招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80万平方米,也是迄今温州的第一大盘,由新希望地产和万通立体城共同投资建设,整个项目从招商引资到成功落地,只用了7个月。
温州楼市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指标性市场。前两年,温州楼市经历房价飙升、泡沫膨胀,继而导致投资客陆续离场,房价直线下降。而从近半年的数据看来,温州楼市价格已有逐步企稳的迹象。
在温州当地业内人士看来,温州立体城项目的热销具有标志性意义,“房价已连续下跌了三年,40%的泡沫被挤掉,楼市已企稳,立体城项目热销意味着买卖双方预期开始出现变化,大量的改善性需求已开始集中入市。”
正在崛起的“陆家嘴”
“我主要看重项目的区位优势,瓯越大桥今年6月份开通后,开车不到五分钟就到温州市区了。”家住温州永嘉本地的张先生是立体城项目众多购房者中的一名,9点40分前后,他被电脑随机摇中参与选房,兴奋不已。
张先生说,他买房出于自住,但是温州房价连续下跌,处于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一直没有下手,这次购房前也看过温州其他几个楼盘,经再三比较,最终确定了选择立体城,“售价比江对面鹿城区的房子便宜了近一半。”
立体城所在的三江国际商务区,是温州中心城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14年1月3日,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指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率管理,努力建设温州都市的新区块、现代城市的新象征、核心城区的新地标、山水智城的新亮点,按此要求,立体城要建成地标式建筑。
在今年2月9日的项目开工仪式上,温州主要领导悉数到场。市委书记陈一新宣布开工并出席签约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彪在致辞中希望各地各有关单位加强协调服务、落实保障措施,全力加快工程建设,努力建设精品工程。
今年8月27日,永嘉县委书记娄绍光公开表示,永嘉三江商务区总用地650多公顷,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堪称温州的“陆家嘴”。
现代化的“微城市”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作品,”新希望房产事业部总裁助理、温州立体城项目总经理姜孟军表示,公司进驻温州的2012年正是当地实体经济遭受重创,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土地成交冷清,房闹盛行之际,公司选择在那个时点进入温州市场是对温州民营经济抱有充分信心。
温州立体城项目不同于一般的住宅项目,它倡导“产城一体、步行可达所有生活所需”的居住理念,这是目前国内房地产运营模式的创新,更是温州居住环境目前所紧缺的。
来过温州的人都知道,当地民营经济发达,寸土寸金,不管是旧小区,还是新建的楼盘项目,太多楼层高高耸起,建筑密度紧凑,更别谈小区内的社区生活配套的齐全。
而温州立体城则相当于一个“微城市”,它是集商业办公、星级酒店、文化产业(包含书屋、主题影院等)、电子商务、高端住宅、医疗产业、现代教育、企业总部、商业百货、现代购物中心等于一体的低碳生态之城。
目前,温州首家希尔顿酒店、星期八小镇、中影数字已与温州立体城签订意向协议。项目建成后,还将引入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和亚洲餐饮联盟,“一应俱全,一站式解决业主生活之需”。
同时,立体城将根据国家绿色建筑标准,打造温州首个经住建部认证的绿色建筑,并大力引进顶级医疗资源,构建温州首个健康会所,引进全国知名的幼儿园、小学,“目前我们正在和国内一些较好的学校接洽”,姜孟军说。
在大多数温州人看来,在温州拥有一套坐北朝南看瓯江的房子是一种生活追求,而温州立体城背靠万亩狮子山,南邻一线瓯江,坐北朝南,前照后靠,整个项目的户型设计亦细致至此,注重设计出特别符合温州人偏好的朝南户型。(文/唐棣)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