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玩转股价游戏 市值管理成“双刃剑”
今年以来,A股市场掀起并购重组热潮,上市公司也开始纷纷引入PE等机构进驻企业战略布局计划,以推进产业上下游或跨行业并购,完成上市公司资源整合。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方式,企业新产业得以延伸,业务转型得以实现,股价上涨明显,PE机构整体回报上升并开拓新的退出渠道,市场人士也对这类机构介入的创新模式给予较高预期。以“股东积极主义”为名义,机构在协助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角色日渐重要。
然而,这种机构介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创新模式也给部分寻求套利的资本玩家找到了运作空间。据了解,目前一批原在券商投行的保荐代表人、创业投资机构、私募人士和游资代表,凭借自身的人脉资源和项目优势,开始在资本市场四处运作关系网,并围绕并购重组业务帮助上市公司完成市值管理。
清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目前上市公司热衷于通过并购重组进行市值管理,利用一二级市场联动进行资本运作。调查称,上市公司股东会选择先增持股权,再通过并购推动股价上涨。而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面对产能过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选择通过并购新兴行业来实现跨界转型,从而实现业绩和市值的增长。
私募人士透露,当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需求爆发,催生一批职业操作业务、笼络资源的“掮客”,即市场“中介人”,其中既有来自阳光私募或财经公关公司,也有来自券商或私募机构的人员,其业务范围从投资者关系维护、大宗交易到资本运作、并购重组、二级市场股价维护等一系列事项。
据了解,仅仅普通的市值管理业务就可以收取数十万元服务费用,若深度介入资本运作,中介机构还可以分享千万级别以上的股权超额利润。“现在纯粹在二级市场炒股赚钱的人不多了,很多同行都开始转型做并购、做定增,联系上市公司和并购项目资源,这些项目赚钱更快。”
由于利益链条复杂、股价涨跌扑朔迷离,越来越多的市值管理方案日渐被市场解读为暗藏猫腻的“桌底协议”。据券商投行人士分析,目前市场不少从事市值管理运作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高管,往往会在启动重组前减持股权以求低位避税,或者在并购前增持股权等待股价上涨后再抛出股份;
而机构将会利用通道优势为需求方提供股权托管管理、股权质押融资、大宗交易、约定式回购等服务,以此获得收益回报。而从结果看,高管及机构获得高额回报,并购项目进展难以知晓,以事件驱动股价的市值管理最终由众多投资人买单。
熟悉市值管理问题的业内专家分析,目前我国的投资者和市场对公司治理尚未形成强有力约束,在这种背景下,市值管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提升业绩;
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管理层急功近利,为谋求短期市值增加带来的个人财富增值,不惜摧毁公司根基。“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的战略管理,是通过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来最终实现,其主体应该是上市公司,而不是券商、投资机构、私募或者‘游资’。”
市值管理并非股价管理 警惕内幕交易雷区
在火爆资本市场的“市值管理”大旗下,充斥着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以及关系网难以厘清的灰色交易,上市公司也将市值管理的理解等同于“股价管理”,通过各种方式对二级市场股价进行维护甚至操纵,并利用市值管理为自身牟利。
由于受上市公司委托的市值管理中介机构关系隐匿较深,并借助并购重组题材进行炒作,并通过账户联动规避监管,其结果正是股价出现暴涨暴跌、中小投资者则损失惨重。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下市值管理乱象丛生,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深陷认知误区泥潭,将会损害市场秩序令“庄股横行”。上述私募人士坦言,一些机构做市值方式实际上和传统坐庄模式并无太大差异,参与机构往往会采取率先和上市公司层面进行口头或背后协议沟通,布置大致股价框架及利益分配方案,然后通过特定时间点释放利好来推升股价。有上市公司甚至直言,所谓市值管理就是股价管理,通过资本运作方式维护二级市场股价,来确保公司形象。
实际上,这类基于股价管理甚至股价操纵的市值管理可能将触及内幕交易等法律性问题。证监会有关人士今年8月底在新闻发布会上分析,目前涉嫌市场操纵的案件频发,操纵市场的手法层出不穷,而上市公司为配合大股东、高管减持等需要,控制信息发布的内容和时机,以所谓“股价维护、市值管理”方式进行信息操纵的手法正在日益突出。
例如,部分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等利用信息优势,通过控制公司重大信息披露的节奏,以配合自身或者其他主体的交易行为,在想卖股票时发布利好消息拉抬股价,或者在想买股票时发布利空消息打压股价。这些行为在市场上往往打着“市值管理”的幌子,其实质属于“上市公司高管信息优势操纵”。
监管方面人士强调指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有必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在实践操作中避免触及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不得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在上述人士看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事件性驱动动机还比较强,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重大性事件过程中进行阶段性市值管理的需求比较强烈,这些事件往往是选择性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多发区。
“市值管理合法合规性的边界不容易把握,既有工具都存在着被滥用而导致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信披违规的可能性,如果不把握市值管理工具运用尺度,不加以区分地推广‘泛市值管理’理念,则容易让上市公司盲目进行资本市场的营销而忽视主业经营,陷入概念包装、题材炒作、股价管理等误区,进一步加大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