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保壳族”业绩现分化 进入“生死”倒计时

    2014-11-03 01:02

    每经记者 唐强

    如同万物生长一样,新老交替、循环往复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而A股市场已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保壳季。根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中,已经在2012和2013年连续两年出现亏损的企业(剔除已经暂停上市的公司)一共有34家,这些公司如果今年再次出现亏损的话,将因触及连续亏损三年的“红线”而暂停上市。

    随着三季报的出炉,“保壳族”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生死”倒计时,就目前的业绩来看喜忧参半。实际上,随着推动多年的退市制度改革尘埃落定,逾30家站在暂停上市悬崖边的上市公司,正面对着空前严峻的考验。

    三季报业绩喜忧参半

    目前,沪深两市所有股票三季报已经披露完毕,保壳股业绩全部出炉。数据显示,此类个股前三季度业绩喜忧参半。一方面,*ST商城、*ST锐电、*ST新材等15只个股继续亏损,*ST仪化巨亏20.12亿元独霸这类股的“亏损之王”;另一方面,*ST大荒、*ST民和、*ST国恒等19只个股前三季度实现盈利,*ST大荒喜获12.08亿元净利润,高居榜首。

    受财务黑洞和主业低迷影响,*ST大荒近年来经营十分困难,2012年~2013年该公司已连续巨亏1.88亿元和3.77亿元。无奈之中,原本质地优良的大蓝筹现已沦落至保壳的境地,这多少都令人有些感叹。为扭转经营业绩,*ST大荒不仅对财务黑洞做出财务切割,还进一步调整主业,将亏损数亿元的子公司剥离,以减轻自身负担。

    显然,这一招的效果非常明显,*ST大荒2014年前三季实现净利润12.08亿元。不过,财务数据的回升并不能证明公司经营水平和业绩的提升,*ST大荒主要还是靠稳定的土地承包收入和资产出售实现盈利。

    晃眼一看,“保壳族”总体业绩似乎并不是很差,但这却并不能真实反映它们的经营状况。实际上,大多数个股都是通过甩卖亏损资产或者重组来实现的扭亏,真正靠自身主营业务赚钱的个股屈指可数,*ST民和为其中之一。

    在众多“保壳族”中,由于整个畜禽养殖行业的低迷,*ST民和不幸成为首只“披星戴帽”的家禽股。2012年以来,家禽养殖行业持续笼罩在“速成鸡”和“禽流感”事件的双重阴霾之下,由此导致家禽市场需求下降,禽类价格长期低位徘徊,相关企业普遍亏损。

    在此情势之下,2014年1月8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组织并筹建的“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白羽肉鸡联盟”正式成立,拟抱团突围。最终在该联盟的主导之下,国内农牧领域产业化程度最高的白羽鸡行业开始“断臂求生”,拟定了大幅度的减产规划,仅上半年祖代鸡引种量就减少40%。

    今年来,我国白羽鸡商品代鸡苗价格上升,同时原材料采购成本有所下降。随着行业景气度的回升,*ST民和经营业绩直接得到改善,进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5503.18万元,保壳之路较为明朗。

    保壳股“各显神通”

    目前已经进入11月份,而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留给*ST公司自救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前三季业绩亏损的公司则更是进入了“生死存亡”紧要关头。在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中,大多已经开始了各自的行动,同时也有公司依旧挣扎在暂停上市的悬崖边。

    对于部分公司而言,通过主业发展实现净利润扭亏似乎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奈之下,“保壳族”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进行自救,甩卖资产、重组、获政府补贴等方式均是惯用手法。目前,*ST新材、*ST商城、*ST仪化、*ST新民等公司均已经提出了重组方案。

    其中,混迹重组道路多年的*ST昌九,终于在10月末紧急推出其新版保壳方案,其新保壳方案包括,请示赣州市政府于2014年12月31日以前给予*ST昌九经营性财政补贴8000万元。实际上,*ST昌九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额为3291.08元,以此来看,倘若8000万元财政补贴到手,其今年的保壳压力无疑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此外,今年1~9月*ST东数亏损7327.15万元,一只脚已经踏入暂停上市范围。但是该公司同时表示,闲置资产处置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年内将会有实际性进展。如闲置资产处置能够在年末前完成并达到预期收益,全年业绩预计可实现扭亏为盈,否则预计亏损将不超过1.3亿元。

    相比之下,一些公司命运则充满不确定性。今年前三季度,*ST天业亏损4337.83万元,公司的增发计划在8月份通过了证监会的审核。当时,*ST天业表示如果发行方案在8月实施完毕,预计2014年能够实现扭亏,但是目前依旧没有实施。

    除此之外,前三季亏损4.36亿元的*ST锐电,近期又被牵扯进了涉及12亿元的诉讼当中,保壳压力骤升;万福生科前三季度亏损2718.63万元,并预测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末在生产经营方面可能继续产生亏损,但停牌至今依旧没有提出足以扭转危机的方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打新热VS业绩冷 年内96只新股四成变脸

    下一篇

    隐形指标解构三季报:两大炒作主题浮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