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严峻的耕地质量问题,已然逼上眉睫。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雯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张雯 发自北京
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严峻的耕地质量问题,已然逼上眉睫。
由于耕地质量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在此困境下,耕地退化面积已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同时,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较低、耕地污染、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等问题,亦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10月29日,农业部召开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决定明年将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耕地质量困境重重
“耕地质量的修复问题现在已经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一位地方耕地质量保护站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长期、高负荷地使用耕地,水土流失、贫瘠化、此生盐渍化、酸化、外加化肥与农药的长期累积,致使地力受损”。
按照耕地质量问题的区域性划分,目前已经大致出现了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等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建中央提案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垦殖率和土壤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保护措施的滞后,使东北黑土区土壤退化现象日益严重,1982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统计,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黑土总面积比建国初期减少了约400万公顷,目前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耕层有机质含量以平均每年0.08%的速度下降,由开垦前的3%-6%(高的达到8%)降低到当前的1.5%-3%(重者不足1%)。
另一方面,由于水土流失,华北平原耕层厚度仅为15-19厘米,比适宜的22厘米浅了3-7厘米;而化肥的持续投入,则使南方土壤酸化、西北盐渍化问题突出。
“为了追求高产,生产者往往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不给土地‘休息’的时间”,上述地方耕地质量保护站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有些地区采取了广种薄收的掠夺式经营方式,不仅从未轮换休养过土地,甚至十多年都未曾施用过有机肥,而对土壤的长期高负荷利用和化学肥料、农药的累积残留,不仅使高产田逐步退化成中低产田,还使污染渗透进深层土壤,恢复起来难度更大”。
划定“质量红线”保护耕地
严峻的耕地质量形势下,已有省份开展了耕地质量抢救工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江苏耕地质量保护站了解到,2013年底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制定下发了《江苏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规范》,明确农业部门要对补充耕地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做出判定,提出后续培肥改良措施建议,评定结果作为补充耕地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
上述地方耕地保护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实上,在“占补平衡”的逻辑下,往往开垦的新增耕地大多质量较低,与建设项目占用的耕地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只能达到数量上的“占补平衡”,却远达不到质量上的“占补平衡”。
为保证“占补平衡”复垦的耕地质量达到较好质量,多年来全国“两会”期间都有建议与提案是关于“从土地出让金中分割出耕地质量建设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从土地出让金中分割出耕地质量建设资金的方法已在江苏先行开展。江苏省政府明确自2005年起,每年将土地出让金省级集中部分的30%用于耕地质量建设,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另外,省级每年安排1亿多元重点用于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补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上了解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在发展目标上,围绕实现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高田间设施水平和耕地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环境,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秸秆还田达到80%,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耕地酸化、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