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北京现代拟调低D+S比例 推混动战略排解油耗压力

    2014-10-30 00:56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卫琰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刘卫琰 发自北京

    日前北京现代宣布,第600万辆车型——2015款朗动正式下线。和此前的朗动相比,2015款车型增加了启停装置。“使车型油耗降至6.3L~5.9L/100km”,北京现代产品开发管理部部长艾子良表示,“在第四阶段燃料消耗限制实施后,北京现代的D+S(中级车型+SUV车型)比例将逐步下调。”而根据此前北京现代的规划,201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0%以上。

    此前,北京现代对D+S比例的提升非常看重,但面对日趋严苛的燃油消耗限值标准,下调D+S比例成为不得已的选择。为2015款朗动搭载启停装置还只是北京现代技术路线调整的冰山一角,未来该企业不仅将复制德系发展路线,大力推广涡轮增压技术,同时效仿日系推出混合动力车型,并制定2015年混合动力车年销量达到3.5万辆的销售目标,产品战略将向节能与新能源方向平移。

    调整产品战略和技术路线/

    日前,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举办的“汽车节能技术及推广研讨会”上,艾子良透露:“国家第四阶段油耗标准实施之后,北京现代计划将油耗相对偏高的D+S车型在销量中所占的比例下调至42.9%。”

    为此,北京现代计划在目前A级车依然作为主要销量支柱的情况下,再推出一款A级车产品,从而稀释D+S车型比例。而根据北京现代此前的规划,到2015年,其D+S的销量比例要达到50%以上。

    北京现代品牌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现代推出的相关车型是符合国家排放标准要求的,未来如何进一步降低油耗,以达到国家相关要求,还没有进一步消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北京现代就推出了D+S战略,计划通过不断加码中级车和SUV车型的方式,提升其品牌高度、产品溢价和利润水平。实际上,在北京现代去年销量突破100万辆,销量基数不断增大,我国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品牌向上突围成为拉动销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战略实施之后,北京现代相继推出了新胜达、名图、ix25等车型,D+S车型比例不断提高。此前,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刘智丰表示:“去年D+S在北京现代销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提升至40%以上,今年将有望达到43%。”

    随着D+S比例的提升,北京现代的销量和利润持续提高。北汽股份总裁、北京现代党委书记李峰告诉记者:“在北京现代第四、第五工厂投入运营,也就是三年后北京现代成立15周年之时,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指日可待。”此前,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刘智丰表示:“因为这个战略的实施,北京现代的利润翻了几番。”

    北京现代在对产品战略作出调整的同时,技术路线也发生变化。

    据艾子良透露,未来北京现代不仅将在更多的车型上普及类似2015款朗动车型的启停技术,而且还将迅速推广涡轮增压、混合动力技术。 据悉,未来1.6T发动机将覆盖多款中级和SUV车型,同时1.4T发动机也将于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此外,未来北京现代全系车型均有望推出混合动力版本,2015年混合动力车型的年销售规模计划达到3.5万辆。

    排放达标成扩产前提/

    北京现代产品战略和技术路线的调整,与我国不断严苛的燃油排放标准有着必然联系。

    根据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油耗量降至6.9L/100km,到2020年降至5L/100km。为达到上述标准,2016年我国将进入第四阶段燃料消耗限制标准实施期。目前工信部已完成了 《2016~2020年乘用车燃料消耗量标准》的报批稿,计划今年年底发布。

    与此同时,近日我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 《关于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达不到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车型将停产、限产。上一年度平均燃料消耗量不达标企业的扩产项目,将不给予办理。

    对于北京现代来说,上述政策带来的压力甚大。北京现代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目前我们的产能瓶颈已日趋突出,为此,北京现代已计划同时上马第四和第五工厂的建设项目。”但艾子良坦言:“根据北京现代目前量产车型油耗水平预测,2016年将不能达到我国第四阶段油耗标准的要求。”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今年前9月,北京现代累计销售81.23万辆,同比增长6.8%。北京现代副总经理、销售本部部长权赫东此前表示,如果按这一速度,今年将实现110万辆的销售目标。这已超过北京现代三个工厂100万辆的规划产能。

    因此,下调D+S比例,调整技术路线,完成燃油消耗限值要求,是北京现代顺利扩产,最终实现2017年累计千万辆销量目标的关键一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GLA入华为国产探路 奔驰强化小型车战略

    下一篇

    沿袭英伦品牌定位 MGGT挑战85后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