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杰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王杰 发自北京
哪扇门的开启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切口”?有观点指出,京津冀一体化“破局”的契机是重大战略机遇;也有观点提出,靠财政主导的环保、交通将为京津冀一体化率先铺路;北京的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也被认为是京津冀一体化破局的关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认为,从近期看,京津冀发展可能会在一些存在重大战略机遇的地方率先实现突破。
祝尔娟表示,成为京津冀一体化推进“契机”的,有的是基于中央的战略布局,有的是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形成的,比如京津冀目前共同遇到的环保问题,“这些‘水到渠成’的契机,比较容易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切入点”。
区域联防联控还有强化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维新认为,京津冀一体化破局的关键是北京城市功能重新定位。
刘维新表示,京津冀一体化的想法其实已经提了20年,但落不到实处,这与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有一定关系,“在河北省这个区域中,有北京、天津两个相隔不到200公里的超大型城市,功能定位没有错位就只能是竞争关系。”
他分析称,如果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不回归到单纯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上、剥离经济中心的帽子,就只能越来越“臃肿”。
刘维新表示,如果北京的经济中心功能由天津和河北承接,对天津和河北来说,会有极大的动力。至于北京,则需要中央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弥补北京因为经济中心转移而带来的财政缺口,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投入不能降下来,才不会产生阻力。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城市病”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认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破局,最可能在交通路网建设和环境治理两项工作上先行先试,因为这两项工作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工作,只要政府层面想做,财政肯投入,马上就能运转起来,比如路网建设,目前三地已是“进行时”,而环保方面,三地也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
面对重污染天气,环保部副部长翟青表示,一些工作体制、机制、制度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区域联防联控还有很大的强化空间,对重污染天气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多位专家认为,京津冀三地发展阶段不一致,产业结构也不相同,自身具备环境治理的能力也层次不一,所以在三地寻求协调一致治理环境污染的确存在困难。
京津冀排放、耗能等标准不一,缺乏统一的产业准入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信息共享等基础性工作还有待加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尚需时日……区域协作防治污染还面临众多难题待解。
需引入市场化手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生态文明室副主任王海芹说,最有力的抓手就是要改变对京津冀地方政府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推进京津冀三地协调机制。“京津冀加强合作,需要一个良好的协作机制,当前应从统一三地污染排放标准入手。”
但相对于统一排污标准等行政治理手段,王海芹更希望未来三地协同治污攻坚战中更多引入市场化手段,让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相互配合,为三地限定减排总量,通过碳交易等市场化治理手段推进三地环境治理。
今年8月下旬,天津市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就大气污染防治、保障水资源安全、防护林建设、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落实国务院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搭建大气污染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津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组织开展区域内大范围联动执法;共同推动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环保科技合作。发挥天津科研院所、大学院校科研优势,为河北省培养环保科技人才,打造天津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指出,天津环境容量大,人均GDP高,将在京津冀环保一体化中率先受益。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