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近几个月,中国经济数据的好消息和坏消息交替出现。
经历8月工业增加值断崖式下跌后,昨日 (9月23日)公布的汇丰PMI初值显示,中国9月制造业PMI预览值小幅回升至50.5。这是该指数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分水岭上方,上月终值为50.2,同时也超出业界预期。
不过,从分项数据来看,中国9月制造业就业分项指数初值下滑至46.9,创五年半最低。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着四季度房地产建设减速、经济活动进一步放缓,预计决策层将上马一批新的重点基建项目、加快推进现有的基建项目和棚户区改造,并进一步放松房地产和货币政策。
9月经济表现企稳/
8月工业生产增速跌至2008年金融危机来最低,而对中国至关重要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连续4个月走软。
在此背景下,9月汇丰PMI初值算是给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分项数据显示,9月制造业产出指数持平于上月,新出口订单和新订单指数环比分别上升1个和2个百分点,这与外需好转带动中国出口回暖的趋势保持一致。
受圣诞订单的影响,9月历来是中国外贸出口的传统旺季。几家温州出口企业和外贸商都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已经开始陆续接到来自欧美的新订单,其中圣诞节相关的产品有所增多。
海外经济也多为利好消息,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声明继续缩减每月购债规模至150亿美元,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维持超低利率政策的表述,2015年一季度提前加息可能性减弱。
与国内外终端消费需求均密切相联的义乌小商品价格指数进入9月后开始止跌回升,连续两周在101点之上。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还解释说,秋季家居装修热潮到来,加之高校新生入学后拉动相应消费,五金、钟表眼镜类以及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销量大增。预计后期义乌小商品价格指数将小幅上涨。
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一些指标也开始回暖,9月上旬发电增速回升至4%,中旬发电耗煤增速从上旬的-15.6%回升至-14.7%,而9月上旬粗钢产量增速从8月下旬的-3.6%回升至1.8%,均明显改善,表明前期高基数效应影响已过、经济短期企稳。
分项指标喜忧参半/
作为数据发布方,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评价说,虽然整体PMI指数小涨,但分项数据喜忧参半,一方面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就业指数进一步下降且通缩压力加深。
汇丰表示,投入价格指数和产出价格指数双双跌至半年低位,表明受产能过剩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制造业仍面临下行压力。
海通证券观点称,9月以来油价两次下调,钢价继续下跌,仅煤价企稳,生产资料价格降幅扩大。预测9月PPI降幅扩大至0.3%,9月PPI同比降幅扩大至1.7%。
“购进价格和原材料库存继续下降,反映企业对经济改善有疑虑,补库存意愿不强。”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说。
由于上下游产业链庞杂,房地产市场低迷已经成为市场最担忧的因素。澳洲会计师公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调查显示,47%的受访者认为房地产市场下滑是当下以及明年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9月前20天,2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约601万平方米,环比下跌约2%,成交反弹力度比预期的要低。
分析人士认为,此轮地产调整与去年下半年以来流动性收紧和融资利率高企两大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明显周期性特点,即使政府陆续推出放松措施,年底前也难得到提振。
此外,融资成本高企问题依然存在。
渣打银行发布的8月份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为58.7,与7月份相比略有下降,反映了中小企业总体上经营状况仍不容乐观。本期“信用指数”为53.5,与7月的56相比有所下降,显示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仍居高不下。
宏观政策料保持稳健/
地产营建和工业生产持续放缓,也愈发考验政府的决策定力。汪涛说,这正是政府面临的现状,多数经济学家呼吁央行放宽货币政策。
最近有消息称,央行对五大行进行了总计5000亿元的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期限为3个月、每家规模各1000亿。该操作效果近似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汪涛说,央行仍不希望推出长期的流动性宽松政策、以避免传递过强的政策信号,因此年内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同时也意味着近期降息的概率较低。
在网易达沃斯之夜上,前工行行长杨凯生表示,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贷款过度依赖。他表示,产能过剩背景下,不能简单要求银行不断追加贷款。否则,不仅无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而且也会造成金融风险的不断积聚,最终导致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麻烦。
财政部长楼继伟日前也表示,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着眼于综合性目标,特别是保持就业增长和物价稳定,不会因为单个经济指标变化而做大的政策调整。
这也是中国财金领域高官对调控思路的最近一次表态,政策保持定力的同时,改革步伐在加快。
中信证券报告预计,下半年改革政策将以点到面地更快推进。选择恰当的政策组合和改革措施对增长具有“加法效应”,如土地改革、国企改革、放开垄断领域、结构性减税和加大改善供给力度等,都能使增长与改革、结构调整和转型实现双赢。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