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沪港通渐行渐近,不少投资者开始考虑进入香港股票市场。但是,由于制度设计、历史沿革、投资者构成等多方面因素,香港股票市场与大陆A股市场在许多方面完全不同。
随着沪港通渐行渐近,不少投资者开始考虑进入香港股票市场。但是,由于制度设计、历史沿革、投资者构成等多方面因素,香港股票市场与大陆A股市场在许多方面完全不同。而投资者在A股惯用的一些投资手段也因此在港股很难行得通,更有可能导致一些投资者蒙受在A股难以想象的巨大损失。
这里,我们介绍三个在港股市场投资的有效策略。掌握了这些策略,投资者有较大概率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取得超过一般水平的回报。我们把这三个策略简单归纳为:搞得懂、分得散、忍得住。
搞得懂:
真正理解上市公司
不同于A股长期以来弥漫的题材横行的市场气氛,港股大部分股票的定价相对比较理性。举例来说,同为啤酒行业,投资者认为增长前景比较明朗的青岛啤酒(0168)当前的PB(市净率)为4.2倍,而业务较为停滞的香港生力啤(0236)只有1.1倍。
这种主要以企业基本面为导向的估值体系导致在港股投资自己不懂的公司十分危险。一旦企业基本面背离投资者的预期,则股票的价格会发生极为巨大的变动,变动幅度往往超过A股投资者的习惯理解范围。而反过来,当市场恐慌时,投资者如果能够非常了解所涉及的公司,也往往能以意想不到的价格买到绝佳的便宜货。
举例来说,老牌香港大牛股思捷环球(0330),即著名服装品牌Esprit的持有者,其股价在企业经营不善期间,迅速从2007年的94.7港元(复权,下同)下跌到2011年最低的6.8港元。而在2011年高铁事故以后,中国南车(1766)遭到投资者抛弃,股价从10.5港元一度暴跌至2.2港元,但之后随着中国铁路行业的发展又涨回目前的7.2港元。所以在港股,真正理解一家公司,就能更好地避开风险,发现机会。
分得散:
精选15个以上股票
在港股,就算投资者能够投资于自己熟悉的公司,并且持有足够长的时间,也不一定能保证取得理想的回报,这是由于港股复杂的资本运作规律造成的。
举例来说,港股大股东可以在股价低迷的时候对股票进行私有化,如已经退市的阿里巴巴(1688)在2012年所做的一样。尽管不愿意接受私有化方案投资者可以选择继续以少数股东的身份留在企业中,但是也必须蒙受丧失流动性、增加交易成本的代价。
此外,在港股市场存在大量业务不在内地的公司,如主要在北美主营保险业的宏利金融(0945)、在欧洲经营铝业的俄铝(0486)、在香港经营媒体业的星岛(1105)等等,这导致投资者想要对这些公司有直观的认识难上加难。
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投资者在港股市场投资时,面对来自各方的不确定性因素较A股大为增加。因此,进行大量的分散投资,就成为保护投资资产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这样,即使有一些投资标的因为不可预见性的因素导致了出人意外的表现,投资者也不至于蒙受重大打击。一般来说,经过精心挑选的股票数量最少要在15个以上,才可以勉强称为分散投资,而有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者不妨把投资标的的数量再增加2到3倍则更为稳妥。
忍得住:
港股估值波动巨大
相对A股来说,港股的股票估值范围十分宽泛。一般来说,不太盈利的公司、或者投资者质疑其盈利前景的公司,PB多在1倍左右,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则PB较高,最高可以到8至9倍,而持续亏损的公司PB可以到很低的水平,跌破0.5倍者比比皆是,甚至会低到0.1倍的水平。
可以看到,港股的估值水平差距十分大。这也就意味着,当一家港股公司业绩转好时,投资者可以看到远高于A股的估值和股价表现。但反过来,当公司基本面下滑时,股票的表现之差也会出人意料。这就要求投资者在抓到确定性机会时,需要对盈利忍得住,不过早卖出自己的筹码;同时在发现企业瑕疵时也要忍得住,不能因为价格的小幅折让就过早的买入便宜货。
总体来说,相较于A股,港股更注重价值,波动更大,资本规则更复杂,投资对手也更加专业化。因此,投资者在投资港股时,必须比投资A股更为谨慎,不能随便利用A股现有的一些投资逻辑。凡事搞得懂一些,投资分得散一些,波动忍得住一些,才能够更加稳妥地取得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