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朱丹丹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朱丹丹 发自北京
继阿里、联想、搜狐之后,小米公司也开始进军P2P领域。
昨日 (9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P2P网络投融资平台积木盒子宣布完成总金额3719万美元的B轮融资,领投方为小米公司及顺为资本。
“本轮融资募集到的资金,除会用在继续加强团队建设之外,还将进一步扩大在风险控制、技术保障、产品开发以及创新、品牌健身方面的领先优势,并稳步将业务拓展到更多的行业和地区。”积木盒子创始人兼CEO董骏透露。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互联网巨头和上市公司等密集进入,一方面,P2P行业的门槛会提高;另一方面,市场实际有限,P2P平台为争夺客户,竞争将更加激烈,网贷行业或出现明显的 “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积木盒子再获3719万美元注资/
进入9月,继银豆网获得联想注资之后,今年初刚获得银泰资本千万美元A轮融资的P2P平台积木盒子宣布完成B轮融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融资总额为3719万美元,小米公司及顺为资本领投,而且本轮融资吸引了多家机构的激烈角逐,经纬中国、淡马锡旗下祥峰投资、A轮投资者银泰资本及和玉投资都参与了跟投。
“小米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版图上最重要的公司之一,引入小米作为战略股东,将有助于我们早日完成产品以及平台布局,从而塑造崭新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格局;并通过提供更快、更好、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带动整个实体经济的增长,(未来)将和小米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展多项资源互补的战略合作。”董骏分析指出。
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洪锋也表示,之所选择战略投资积木盒子,是因为其公司非常看重积木盒子团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卓越的运营能力,以及双方在价值观、经营理念方面的共性。相信通过这次股权合作,将进一步拓展双方未来业务上的战略合作空间。
事实上,小米进军P2P领域绝非偶然。近年来,小米不断布局,加深产业链上下游的纵深。比如,今年初,小米就与北京银行合作,探索基于小米公司互联网平台的综合金融服务,合作范围包括基于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功能的移动支付结算业务、理财和保险等标准化产品的销售、货币基金的销售以及标准化、个贷产品在手机/互联网终端申请等。
此外,跟投方之一的经纬中国合伙人万浩亦表示,看好互联网金融的前景,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机会。过去一年,P2P领域是以3~5倍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并且相关的政策也开始逐渐明朗起来。另一方面,积木盒子的团队、技术和风控能力让人印象深刻,这些都符合经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投资逻辑。
据记者了解,自2013年8月上线以来,积木盒子累计完成交易金额近20亿元。风控方面,其为所有融资项目配置了包括第三方担保公司、保证金、风险互助金等多层保障机制。
风投看重P2P平台综合实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4年以来,目前已有人人贷、投哪网、有利网、银豆网、积木盒子等多家知名P2P平台获得风投注资。与此同时,包括阿里、京东、搜狐等互联网巨头和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抢滩布局P2P领域。互联网金融的热度可见一斑。
“众多大佬已进军P2P,网贷行业的门槛不断提高,‘屌丝’做P2P的机会很少了。随着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各行业巨头还将继续加速进入P2P网贷行业。不过,网贷行业的高潮还未到来,值得期待。另一方面,P2P网贷行业竞争也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风投机构对那些有金融从业经验并在互联网领域做得较好的P2P平台更为青睐。此外,对平台的综合实力颇为重视。从网贷之家‘8月网贷平台综合评级’看,评级排名前10的平台中,获得风投的平台,占比达70%。”网贷之家相关人士分析表示。
融360总编徐瑾也分析认为,目前P2P概念火热,但市场实际有限,一些P2P平台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必将展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带来的结果,是行业会出现分化,进而产生大平台和小平台,实力较弱的平台要么倒闭要么被吞并,龙头企业将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未来将会出现类似于“七二一”的态势,即第一名占据70%市场份额,第二名占据20%,其他众多小平台则占据10%。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国内P2P备受风投和其他行业大佬青睐之外,全球P2P网贷平台巨头LendingClub已于8月底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上市申请文件,计划融资5亿美元。这一举动,一定程度上也给中国P2P公司提供更多思考。
对此,宏源证券分析师分析表示,美国P2P巨头的标杆示范意义将会极大地刺激中国社会各界的热情,进一步加速中国P2P行业的迅猛发展。不过,P2P仅仅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缩影,各种商业模式和市场玩家不断涌现。互联网与金融拥有共同的基础,即信息,互联网对于金融业的改造体现在各个层面,沿着渠道、产品、商业模式和支付结算、资金融通、货币两条线延伸,“宝宝类”、P2P、众筹、移动支付等各种模式层出不穷,跨界者、初创者和应变者的角力将加速市场爆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