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观察:被误解了的张维迎和林毅夫

    2014-08-26 00:51

    记者 王辛夷 李泽民

    在一间局促的会议室内,张维迎和林毅夫出现在一个角落里。在他们的中间,是比他们年长的著名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

    落座,会议开始,说到酣畅处的张维迎,把衬衣领子提了一下又一下。话筒传到林毅夫手中时,他腾出右手,向右轻推,一下又一下。

    这场持续日久的争论,就这样被切分齐整,市场和政府拥趸者都众。

    新近搬了办公室的张维迎,说他更关心30年后的中国。同时他强调,其实他对现实的经济和制度并不悲观。

    而林毅夫也说,我不反对市场,我们争议的差异是回到斯密观点还是方法上。显然,舆论也好,学界也好,对他们二人都误解很深。但长期以来鲜明的个性,公众不期然地给他们戴上了帽子,包括一些熟悉他们的好友。

    经济学家姚树洁说张维迎太率真、太急躁,不具备中庸之道。林毅夫就不一样,他学会了中庸之道,他原来的手下易纲、海闻都从了政。这也有道理,梳理这几年的总理座谈会,林毅夫已经被邀请参加了好几次。

    而张维迎在业界赢得的赞许却广泛得多,他曾经有“竞星剑”的称谓。此剑锋芒毕露,但剑尾流星也会伤及自身。

    作为同是张、林二人共同好友的经济学家韦森,在这场争论中把支持的票投给了张维迎,但把朋友情分的票投给了林毅夫。曾在一个多月前主导了这场争论的韦森,不愿多言。但知识分子关照现实的情怀,可在8月11日他在微信圈里的话予以管窥:这些年来,常常自问,是否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禀赋乃至信念遮蔽了自己“客观”无偏地观察世界现象的眼睛?

    为什么对同一个社会现象不同的经济学家会看到一幅不同的画面乃至看成完全不同的东西?

    是否一些固有的信仰和信念使每个观察者都戴着一幅有色的不可超越的眼镜观察和认识世界?

    如果每一个学人都能这样反思自己,这个世界会多一分宽容和理解,也会更多地和而不同,多样发展。

    如今,张维迎离开了光华,搬到了与林毅夫同在的一个机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排污权试点工作3年内基本完成 鼓励探索抵押融资

    下一篇

    央企高管轻松赚钱不再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