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每经记者 岳琦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岳琦 发自成都
当云南盈鼎生物能源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盈鼎)和中石化的纠纷让生物柴油行业再次受到舆论关注,很多业内人士都开始自嘲,这个行业总是“看上去很美”。
也正是因为“看上去很美”,作为上市公司万力达(002180,SZ)发起人的吕勃,坐拥几千万资产,放着上市公司董事不干,在云南跨界干起了生物柴油。
10年之前,怀揣产业梦和千亿市场的发财梦,上千个和吕勃一样的人拿出真金白银砸向了生物柴油行业,杨丽鸿就是其中之一。
2006年,在福建做着化工生意的杨丽鸿,带着朋友集资的3000万元来到了生物柴油原料最为丰富的四川地区,没日没夜的工作,终于攻克技术难关。而令杨丽鸿没有想到的是,直到2013年,他的公司才实现盈亏平衡。
在这几年时间里,生物柴油企业倒了一大半,能活下来的都已经算是幸运。四川的杨丽鸿、北京的鲁希诺和云南的吕勃,几位生物柴油企业老板不约而同地概叹,没想到这个朝阳产业发展起来会这么困难。
不仅是这些民营企业家,对于一些石油央企,经营生物柴油同样不容易。一家国有石油销售企业的公开报告显示,早在2006年该企业就开始小批量生产和研发生物柴油,但在2012年完成新技术工业示范之后,该企业就再也没有了生物柴油相关的消息。
走过了近10个年头,国内生物柴油还停留在海南和上海的封闭运行阶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的生物柴油运用只是为解决“地沟油”问题,由食品安全部门强力推行。而在国外,不提发达国家,与我国几乎同时起步的几个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是另一番天地。
产业的举步维艰让业内老板们难免疑惑,渠道受限与稳产困难,规模不足与资本背弃,问题循环对立,似乎打上了一个死结。
“你到我这儿吃什么拿什么都行,千万别提外采油的事。”一位生物柴油企业高管试图将自己的产品通过 “朋友关系”卖给某石油销售企业,但却得到如上回复。
另一家华北地区规模不小的生物柴油企业也遭遇了更为曲折的境遇。该企业好不容易拉上了地方政府,一起去找某石油销售企业区域公司,想要在新建的高速公路加油站上试点生物柴油销售,但得到的回复却是区域公司没有权限决定此事。
随后,该企业又找到了石油销售企业总部,但这次得到的回复是,该石油销售企业经营范围内没有生物柴油,而要变更经营范围则需要去找国资委和国务院批准。
最终该企业老板知难而退,但有意思的是,这位细心的老板发现,在商务部2006年公布的 《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办法所称成品油是指汽油、煤油、柴油及其他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具有相同用途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
但在商务部发放的几百张《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中,却没有一张上写着批准从事生物柴油批发业务,而汽油、柴油、煤油等都会明确列出。
国内最早研究低碳经济法律的专家彭琰也对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感到惊讶。她大胆地提出,石油央企已经出台混合所有制改革细则,销售公司要率先引入民营资本,如果生物柴油民企能率先参与,这可能将会是生物柴油行业的一个转折点。
彭琰已经和行业协会有过接触,并试图通过其个人渠道和云南盈鼎诉讼调解的机会,将石油央企和生物柴油民企拉到一张谈判桌前,探讨她大胆的计划。
而在鲁希诺看来,石油央企迟早得销售生物柴油,只是时间和价格的问题。而这也是业内老板们苦苦坚持的重要原因,死结总有一天会解开,生物柴油不会总是“看上去很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