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内蒙古大学上的本科,学经济的,毕业之后在东北干了六七年液态奶和低温奶的销售,但那个时候没想到今天会来养牛,有人说是歪打正着。也没错,但我觉得更是一种职业选择,不是没犹豫过,但我相信奶业发展这么快少不了养牛人,尤其是首席饲养官这种管理人才。从西部牧业、现代牧业再到刚登陆港股的圣牧高科在股市上备受追捧,就能看出来养牛这个上游产业链绝对是‘兵家必争之地’,包括首席饲养官在内的养牛人会更吃香。”来自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首席饲养官刘晓江坦言,刚入行的他在很多事情上都坚持“问、听、学”三原则,无论是现在的蒙牛牧场主大学还是之前蒙牛组织的其他交流活动都是他取经的圣地。
继蒙牛牧场主大学高级研修班结束之后,7月16日,在呼和浩特举办的蒙牛牧场主大学国际技术交流论坛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多位具备一线经验的教授,丹麦农业知识中心的专家,分享发达国家的“养牛心经”。来华三个月左右的丹麦第十代养牛人约翰走访十多个牧场,在养殖技术、设备维护和养牛理念等方面与国内牧场主特别是首席饲养官进行了深度交流。中国奶业协会、现代奶牛产业体系和中国奶业信息中心等多位领导也到场为学员“打气助威”。
首席饲养官渐成主流
“目前国内牧场主是 ‘三分天下’的格局,一类是散养户出身的牧场主,资历老、实战经验多,就是大家眼里传统的牧场主,牧场基本都是自有的,比如刘大伟;还有一类是毕业于大专院校畜牧等相关专业的高材生,学历高、理论多,可以称之为高学历的牧场主;最后一类就是半路出家的,但之前在相关领域里工作过,对奶业比较了解,比如刘晓江,懂管理、善经营。”来自齐齐哈尔甘南县的牧场主陈海彬谈吐流利、中等个头、不苟言笑。同样是半路出家的他表示,随着奶牛养殖业不断规模化,类似于职业经理人的首席饲养官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超越传统的牧场主成为中国奶牛养殖的顶梁柱。
笔者在蒙牛牧场主大学国际技术交流论坛上发现,像刘晓江和陈海彬这样跨界来做首席饲养官的人并不是“个例”,比如圣牧高科旗下牧场的首席饲养官王瑞曾是蒙牛奶源事业部的技术员。
“事实也证明规模化养殖,与小区、散养相比,在装备、技术、管理、产能、效益上都明显具有优势,2013年最明显,规模化养殖场的一头奶牛能有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在向现代奶业迈进的国内奶牛养殖业需要更高的人才去驾驭牧场。”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如上表示。
刘晓江告诉笔者,半道出家的首席饲养官由于想法不一样,如果有足够多的学习,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不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
但由于入行时对奶牛养殖缺少实战经验,能否尽快把所需所缺的东西“捣腾明白”、“吃进肚里”是一道必过的坎,迈不去的熬不过一年半载,几位跨界首席饲养官笑言,蒙牛牧场主大学也是“应运而生”之物啊!
蒙牛牧场主大学引领行业变革
“养牛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有意思的行当,但也是一个充满很多不确定因素的行当,我刚做首席饲养官时,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这个角色,对牧场做到百分百掌控,把奶牛养肥养壮,提高单产、保证质量。”刘晓江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还真得感谢老东家——蒙牛。
蒙牛牧场主大学雏形早已存在,比如牧场主交流群,刘晓江自称借助这个平台,向其他的牧场主求取了大量“养牛心经”,从给奶牛清粪、美甲、挠痒痒、配种繁育到防疫检测,可谓是“事无巨细”。
“每天紧盯奶产量、干物质采食量、粪便和奶牛舒适度;每周检测几次牛奶成分、牛奶质量、饲料加工、饲料粒度、粗饲料质量和奶牛繁殖性能;每月要对奶牛体况进行评分、监测牛群健康、牛奶尿素氮、体细胞数量并核查饲料成本。”现在的刘晓江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入睡,已经习惯的他到点自然醒,不到点睡不着。
但即使“忙得前胸贴后背”,刘晓江也抽出时间来蒙牛牧场主大学听上几节课,陈海彬、王瑞、张学龙也一样,他们每个人要学的东西并不同,但借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各取所需”。
“国外的大学里有奶牛专业,但国内高校在畜牧业里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奶牛专业,这就使得我国在奶牛养殖人员储备上出现缺口,而人才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需要一个专业用来培养包括首席饲养官在内的奶牛养殖人员,而蒙牛牧场主就是一个引领行业变革的先行者。”谷继承认为,希望以蒙牛为代表的行业领军者能够勇担重任,在扩大奶源基地建设的同时,与大专院校合作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