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霞 郭梦仪 发自上海、北京
每经记者 王霞 郭梦仪 发自上海、北京
我国监管部门整顿奶粉市场并频出新规,让外资奶粉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纷纷加大在华投资。
7月11日,雅培和恒天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双方已签署协议,共同投资3亿美元(约合18亿元人民币)计划在中国兴建一个奶牛养殖基地。
这是雅培首次在华进入奶粉上游牧场建设领域。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双方的合作是“各取所需”。恒天然在布局国内畜牧业的同时,也通过此次合作巩固了全球原奶定价权,而雅培首次在华投资上游牧场正是外资乳企目前关注中国奶源的一个缩影。
与此对应的是,国内不少乳企也在“海外寻奶”,国内乳企和外资乳企在奶源方面呈现“你出去我进来”的交织局面,内外资的差别会越来越小。
恒天然巩固全球原奶定价权/
根据协议,如果该项目获批,恒天然和雅培将共同投资3亿美元,建设包括5家牧场的奶牛养殖基地。
据双方披露的信息,这一项目包括泌乳牛存栏数超过16000头,预计年产量可达1.6亿公升牛奶,养殖基地的奶牛将从海外进口,或源自恒天然在华现有牧场,所有奶牛的品种都将源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或欧洲。待相关部门批准后,预计该养殖基地的首家牧场将于2017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其他牧场将于2018年开始产奶。
“这将是恒天然在中国的第三个奶牛养殖基地。”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必根思在声明中表示,“建立一体化的乳品业务是恒天然在华发展战略,奶牛养殖基地的建设是该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
不过,恒天然在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去年8月,恒天然被爆出肉毒杆菌乌龙事件,中国宣布无限期暂停恒天然乳清蛋白粉的进口,直至事件影响确认或问题解决。
由于上述乌龙事件,多家外资乳粉企业也受到牵连,雅培就是其中之一。但从此次两家公司的合作来看,如今双方不计前嫌共同投资兴建牧场,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背后的商业利益仍是主要驱动力。
对于此次在华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基地,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恒天然和雅培在中国市场上的“各取所需”,而恒天然更是从巩固全球原奶定价权的战略方向考虑。
奶业专家雷永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恒天然参与中国养殖业,需要有企业与其分担养殖风险,稳定产品销量,不仅如此,在国内建设的牧场,也是恒天然夺取全球原奶定价权的战略布局。
奶业专家王丁棉表示,新西兰奶粉占据我国进口奶粉的八成,而新西兰出口至中国的奶粉中,恒天然占了八成。
公开资料显示,恒天然建设的全球乳制品交易平台,在2011年允许其他乳企,如英国阿拉食品、美国的加州奶业、澳大利亚的迈高等公司在平台上进行网上交易,逐渐成为左右全球原奶价格的交易平台。目前,恒天然控制着全球1/3的乳品贸易,因此也是国际乳品贸易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公司。
雷永军表示,恒天然布局中国畜牧业是看好国内适宜养牛的环境,其布局全球畜牧业的地方越多,原奶国际定价权就越稳固。
新规倒逼外资乳企新动作/
此次合作对雅培而言,是该公司首次在中国市场投资奶源,背景则是我国近期对婴幼儿配方奶粉实行史上最严监管。
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要求主要原料为生牛乳的企业,其生牛乳应全部来自企业自建自控的奶源基地,并逐步做到生牛乳来自企业全资或控股建设的养殖场。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从我国的监管来看,鼓励企业建自有奶源,禁止以委托、贴牌和分装等方式生产等,雅培也急需在中国市场的自有奶源为其背书。
“雅培这一举动一来是适应中国政策,规避风险;二来则是推动本土发展。”乳业专家宋亮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国对于奶牛养殖的政策导向是坚持湿法工艺和自建自控奶源,雅培为了做到这点,打算与养殖经验非常丰富的企业合作,而恒天然是首选。”
“我们很高兴能与恒天然合作,强化中国的乳品供应。”雅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白千里 (MilesD.White)表示。
近年,国内乳企和外资乳企均加大了对奶源的投入和重视,尤其是去年中国市场呈现奶源紧张以来,市场上一度涌现奶源投资热潮。
外资乳企方面,除此次恒天然与雅培的合作外,今年5月,生产“美素佳儿”品牌奶粉的荷兰皇家菲仕兰有限公司和辉山乳业商讨建立合资企业,加大上游牧场投资。2012年,雀巢宣布计划投资25亿元在黑龙江省双城市建成其在华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
细数国内乳企的动作,除了在国内投资牧场,国内乳企也越来越愿意走向国际市场寻找奶源。
此前,伊利股份(600887,SH)宣布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蒙牛乳业(02319,HK)旗下雅士利国际在新西兰怀卡托地区建设婴幼儿奶粉工厂已获批;光明乳业(600597,SH)旗下新莱特公司正式在新西兰挂牌上市,布局海外奶源。
“中国企业到海外寻找奶源,外资乳企投资中国的奶源,开始呈现出交叉的局面。”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业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这种背景下,国产奶与外资奶的传统壁垒被打破,内外资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