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业捕鼠不会损害基金业的声誉,反而是基金业重整旗鼓的前兆。捕鼠行动规模极大,这是一次为改革腾空间的“净基”行动。
每经编辑 叶檀
每经评论员 叶檀
公募基金业捕鼠不会损害基金业的声誉,反而是基金业重整旗鼓的前兆。
捕鼠行动规模极大,这是一次为改革腾空间的“净基”行动。腾讯财经7月7日披露,目前证监会在查的类似案件近40起,涉案人员可能近百人,稽查范围涉及公募基金、券商、保险资管、阳光私募、PE等行业。
基金业的“净土行动”,使公募基金业“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截至今年5月中旬,已有460多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出现变更。基金业人员离职率连续几年达10%以上。
基金道德风险、利益冲突、人才流失“痼疾”再次被揭开,事实上,公募基金操练投资新手、陷入有兵无将的窘境。截至今年4月,已发行基金产品的84家基金公司中,63家公司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低于3年。截至今年5月底,整个市场951位基金经理管理着1722只公募基金,平均1人管1.8只产品,包括鑫元、浦银安盛、天弘等23家基金公司,平均一名基金经理管理至少2只产品。
信用不到位的背景下严打基金经理老鼠仓,似乎对公募基金经理不公平,将导致公募基金行业萧条。这一理论非常荒唐,诚信与守规是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是老鼠仓的功劳,老鼠仓发展到极致,必然使公募基金成为硕鼠们自己的粮仓,最后摧毁整个基金行业的信用,使中国公募基金走向不可挽回的衰败。
一些基金经理去职,也有更多的人任职,《证券时报》统计,截至2013年11月22日,公募基金经理总数达到905人,比年初增长10%。该人数在2011年、2012年底分别为700人、823人。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77家基金公司有新聘基金经理212人,离任130人,变动总数为342人次,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348人次。2012年公募基金行业新任基金经理236人,离任112人。
公募基金业仍然是炙手可热的行业,80万元的平均年薪在市场上颇具吸引力,失去旧的人员、旧的投资文化,新的制度将会产生新的投资文化。目前颇受市场关注的任泽松,这位80后年轻人2011年从私募基金进入中邮基金,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到基金经理。从2012年12月起任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基金经理。激进的创业板投资与较高的投资回报,成为低迷与谨慎市场中的异数。目前对投资能力下结论为时过早,但起码说明人员并不匮乏,我们需要担心的是,类似于任泽松这样的新兴力量,是否会因为错误的激励机制、存在已久的投资酱缸文化,成为硕鼠队伍的后备梯队。
离职的基金经理并非都是硕鼠,有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前景,有的是因为摆脱僵化的体制约束,而有的是因为市场变化所致。把基金经理离职说成捕鼠的错,暗含的前提就是这些离职的基金经理都具有硕鼠基因,这显然是可笑的。很多公募基金选择做私募,是为了向市场印证自己的能力,而伴随新《基金法》的落地和混业时代的来临,保险、券商、私募都可以做公募,让从业人员有了更多的选择。
公募基金有一连串的保险,以规避道德风险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大股东与投资决策机构可以建立监管体制,在具体投资领域的指手画脚会让优秀基金经理不堪重负。长期以来,基金经理收入虽高,却没有与股权直接挂钩,优秀基金经理无论在公募还是私募都能游刃有余,脱离不公平体制的束缚,就是自然的市场选择。
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已经破题,未来将成燎原之势,中欧基金主要是高管持股,而天弘基金通过合伙公司的方式实现大部分员工持股,天弘基金将推行员工持股计划,部分基金公司如嘉实、银华、广发和易方达则借道子公司对母公司高管或从业人员实施激励。有了正确的激励机制,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相比,劣势不再明显。目前捕鼠主要局限于公募基金,监管层未来必定会重点关照私募基金的内幕交易等,私募基金绝不会是避风港。
大数据加上证监会极为重视稽查,诚信机制是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只要能够坚持,必定会建立新的市场预期。让人害怕的不是捕鼠,而是选择性的、运动性的捕鼠,如此一来,留下来的硕鼠必定成精作怪。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