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表明制造业延续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由于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制造业延续了阶段性企稳回升势头,6月经济增速大概率出现好转,但经济增速上行的基础尚不牢固,政策托底的“油门”还不能松动,以免出现上行动能衰竭的情况。
从数据看,既有乐观成分,也有结构性困难。三大订单指数呈集体回升态势。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为去年10月以来的高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上方;在手订单指数为46.2%,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这显示出内外需改善,尤其是外需回暖较显著。但是,中型企业、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1.1%、48.4%,比上月分别回落0.3、0.4个百分点,这显示稳增长政策带来的利好尚未在中小微企业层面深入发酵。
前瞻地看,三季度经济能否延续回升势头、阶段性回升势头能够持续多久,则有赖于企业补库存的意愿。6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与上月持平;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7.3%,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随着稳增长政策发力,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去库存可能接近尾声,但这一趋势是否真的形成还需要打一个问号。一是两大库存指数均在荣枯线以下;二是楼市去库存尚未终结,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将进一步下滑,这将影响钢铁、建材、煤炭乃至厨具等行业的去库存进展。
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和为改革创造良好条件,稳增长政策还不能松懈,政策托底压力难言减轻,而托底的力度和方式则需要仔细拿捏。政策托底的力度有赖于对于“底”的认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其实已经给出了较明确的答案,即“只要有利于支撑比较充分的就业,经济增长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实现经济增长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1-5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607万人,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目标问题不大,因此,“微刺激”政策基调不宜改变。实际上,新增城镇就业自2009年开始就延续稳步增长格局,而同期经济增速却在下滑。
政策托底不是简单地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更要实现结构优化,因而托底方式应精细化、差异化。政策托底要与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相结合,已列入计划但推进较缓慢的改革计划应抓紧推进。不符合调结构方向的产业如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应取消政策优惠,并提高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压缩其生存空间、促进其技术升级,这也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空间。尽管已出台减税和定向降准等政策,但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政策仍有继续发力必要。
政策托底还要顺势而为,做到事半功倍。弱增长、强就业的格局意味着我国经济已开始转型,即服务业和消费占GDP比重逐步上升。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增长中枢可能进一步下滑至7%乃至6.5%左右,但由于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就业可能仍不会出现问题,当前政策托底应着力于支持服务业发展和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社会消费能力。当前,各地正在积极稳增长,同时要看到投资在高基数上的高增长不可持续,因而不能一味以项目为纲、进行投资拉动,必须瞅准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新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