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昨日(7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下简称CFLP)、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
这一指数已经连续第4个月回升,创下了年内新高,这表明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但数据同时显示,小企业PMI仍处于回落过程中,专家分析,后续针对小微企业的定向政策仍有发力的空间和必要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制造业PMI持续上扬,表明年初以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缓解,3月份开始实施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已经显现出效果,经济企稳态势进一步明确。
分项指标环比4升1平
2014年6月份制造业PMI为51%,环比回升0.2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4个月回升。比2013年6月高0.9个百分点,为最近4年6月最高值。连平分析说,6月制造业PMI五大分项指标环比4升1平,呈现整体回升趋势。除了从业人员指数比去年同期低,其余4个指标都高于去年同期。
CFLP分析师陈中涛指出,进入二季度以来,需求端偏弱的局面明显改变,新订单指数持续回升,6月份达到52.8%,高于去年同期2.4个百分点。二季度新订单指数平均值为52.1%,高于一季度1.4个百分点,同生产指数的差距由一季度平均2.1个百分点缩小到0.7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食品饮料、化工、金属制品、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需求呈上升态势。由于需求改善,持续疲软的市场价格止跌趋稳。6月份,购进价格指数回升到50.1%,今年以来首次回升到50%以上。
6月PMI生产指数为53%,是全部细项指标中最高数值,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同比高出1个百分点。交通银行报告认为,这表明在外需回暖和稳增长政策提振内需的带动下,企业生产意愿显著回升,产能利用率将有所恢复。
“从指标联动分析,反映出需求端带动了产出端,3月份开始订单需求持续回暖,带动生产从4月份开始逐步提速。”连平说。
同日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数据显示,6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为50.7,今年以来首次回到扩张区间,并创下7个月来新高。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评论称,“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需求走强,去库存化加速的趋势。经济继续显示出更多复苏迹象,鉴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劲,预计未来几个月这个趋势还将持续。”
机构上调经济增速
众多分析人士认为,PMI连续回升并反季节性因素走高,说明经济企稳态势已经明朗,下半年经济运行不需太过担忧。连平说,6月反映三大需求的指数汇总,新出口订单回升幅度最大,这表明外需回暖较为显著,国际市场在美欧发达国家带动下趋于活跃,将有助于中国下半年出口形势改善。
温州从事鞋业出口的某贸易公司老总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较好,年初订单已经基本发货完毕,目前正处于欧美客商补单阶段,特别美国客商补单比较积极,说明美国消费仍比较强势。
另一个经济企稳的佐证是库存数据。6月制造业原材料库存指数48%,与上月持平;产成品库存继续环比上涨0.2个百分点至47.3%。交通银行分析说,库存指标止跌趋稳,或许是由于稳增长政策推动经济复苏,企业生产恢复,前期被动去库存周期也许逐渐接近尾声。
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尤其看重就业情况,6月PMI中的从业人员指数上升0.4个百分点,达到48.6%,这是今年以来最为明显的一次上升。
陈中涛说,从不同规模的企业来看,大、中、小型企业从业人员指数普遍上升,尤其以小企业上升最为明显,升幅达到0.8个百分点,小企业对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作用突出。从业人员指数走势变化,反映出经济走势逐渐趋稳对就业带动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记者,6月份PMI指数表明工业活动的放缓可能已经触底,而且制造业有望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该机构还上调了对GDP的预期,将二季度GDP增速预测值从7.3%上调至7.4%。
稳增长政策仍将持续
6月,大型企业PMI为51.5%较上月回升0.6%,中型企业PMI为51.1%,小型企业PMI仅为48.4%,分别较上月回落0.3和0.4个百分点。星石投资观点认为,稳增长政策往往是国有企业先受益,而小企业经营的恶化表明宏观经济虽然总体趋于稳定,但基础依然十分脆弱。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较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同样体现出这一信号。
该机构预计政府将继续推出兼具稳增长和调结构效果的微刺激政策。
在“2014中国财务精英高峰论坛”上,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总监都反映,企业赊销期比往年有120天到180天的明显增长,对应的企业应收账款周期超过6个月。
连平分析说,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指数都位于荣枯线以下,反映出在企业盈利状况未能显著改善的情况下,企业主动补库存的意愿仍然没有形成趋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表现较弱,政策扶持也不如大企业,尤其是物流、流通领域的企业表现明显。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小企业发展的原因。
在蔡进看来,扶持小微企业,不仅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资金问题,还要放开市场领域,突破垄断,给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市场不应过多地强调集中度,应该着重发展大、小企业的市场一体化,而非现在大小企业相互竞争的格局。”
在此背景下,多位经济学家均认为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可持续性。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在中国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近三年来,每年形成了一个循环圈,每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年中采取微刺激措施,下半年经济增速小幅反弹,下一年的上半年经济增速又继续。他建议,应该把目前短期的、应急式的项目应对办法,改革为构建中长期发展的新棋局,采用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的总体应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