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汉森教授论述了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风险和创新的可行性,并结合美国经济的进化与变革历程,指出了中国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经验的几个方面,以及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他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未来经济走向保持乐观的态度。
每经记者 夏冰 发自上海
发现了在经济和金融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广义矩方法,即GMM(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的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6月18日现身上海,作为主讲嘉宾出席第五届“诺奖得主中国行”上海交大站活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汉森此行主要是畅谈了他对中国“金融改革创新与风险防范”的看法。汉森教授论述了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风险和创新的可行性,并结合美国经济的进化与变革历程,指出了中国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经验的几个方面,以及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他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未来经济走向保持乐观的态度。
肩负改革创新和政策试验职能的上海,尤其是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推行创新政策的背景下,这座城市对于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被认为不亚于曾经的深圳经济特区,有望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样本。
对于这一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必须以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大胆探索,也需要注重风险的防范。这样的风险观,恰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金融改革所要注意的核心所在。然而,金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对此,学界热议的焦点话题从未在“金融改革创新与风险防范”有过懈怠。
汉森表示,作为经济学人,并不能完全理解所有的事情,所以有的时候复杂的问题可能是简单的解决之道才好,解决之道意味着透明性可以降低更多不确定性的产生。同时,也要更多去理解在做决策的时候,每个个人对决策的影响,以及决策受到哪些不确定性的影响。
论坛上,与汉森教授同台演讲的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刘煜辉则指出,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脆弱性来源于政府对于资源的支配力太大,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债务膨胀,所有的主体都在做套利,无论是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包括个人,大家都在体制内套利,赚道德风险的钱。
所以,体系最突出的两个表现为:第一点、就是所谓财政决定信用,或者讲财政决定这个国家的货币需求,第二点、是这个体系是一个高度垄断的结构,整个国有资本在这个体系中起绝对的支配作用。
“我们看到改革也在反思后面的路径。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关键可能不在于市场,而在于主体性的不健全,残缺从而导致要素分配的畸形。市场开始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声音:就是实现利率市场化要解决远远不是实现存款利率浮动和减少利差,而是支撑利率市场化一系列的市场条件、体制条件的体制问题的解决,就是解决体制的缺陷。
这个困局根本在于政府指导资源分配的体系。”所以,在刘煜辉看来,未来金融改革的设计需要考虑的方向要注意选择一个减少这种机制影响的政策方向,而不是要选择放大这一机制,扭曲对应的方向。
据悉,定期邀请世界级学者、专家前来讲学,举办大规模论坛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传统,为交大校友、社会各界与大师近距离交流和对话搭建了良好平台,也体现了交大安泰作为一流商学院的社会责任。迄今为止,交大安泰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 “诺奖中国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