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大年认为,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把握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与改革开放的节奏,以及如何将自贸区创新与现有的整个法制程序进行衔接、配合。
每经记者 夏冰 发自上海
5月26日,在由复旦大学举办的"上海论坛2014"闭幕式上,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指出,上海自贸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典型的自由贸易区,而是国家对外改革开放,对内实行政府职能改革的一块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所以其与传统意义的试验区是"形似而神不似",其本质也决定了上海自贸区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坚持制度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在论坛上,谈及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难点时,简大年认为,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把握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与改革开放的节奏,以及如何将自贸区创新与现有的整个法制程序进行衔接、配合。
据简大年介绍,上海自贸区自去年9月29日揭牌以来在经过近8个月的运行后,目前,自贸区接待企业注册、咨询人数近20万,新注册企业数达到9000家,外资企业占比由原来的4%上升到10%,贸易类企业占65%左右,还有30%左右是服务类企业以及其他企业。
简大年表示,自贸区作为一根导火线,点燃了积累在社会企业和个人心中的、渴望多年的期盼改革和开放的热情;同时,自贸区亦作为一只催化剂,它激发了我们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创新激情和创业的活力和空间。
简大年在谈及自贸区变化时也坦言,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并没有等到区内优惠政策,而是企业主动提出许多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自贸试验区推出了第一份负面清单,正在成为我们政府改革的一个管理方式、管理思维;同时,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成为了我国一个改革开放的焦点,使得政府部门特别是国务院的几十个部委办在几个月内提出了几百条改革措施。
"而这些,在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自贸区是改革的推进器,以此推进形成改革开放,特别是政府职能改革的氛围、环境,这是我们自贸区的真正价值,这种价值高于衡量传统自贸区是否成功的吞吐量、转口能力等指标,制度创新才是衡量上海自贸区成功的标志。这是我们对上海自贸区的真正理解。"简大年说。
记者获悉,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目前已在投资领域改革、贸易便利化、金融制度创新以及事中、事后监管等四方面有了实质性的制度创新和推动。在简大年看来,上述制度创新的核心和要害有两条:
第一、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国际通行规则的推出,要在自贸区形成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这是首要任务;第二、通过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实现政府的改革。政府改革的要害就是让政府从原来重审批环节过渡到今后政府重监管环节,这是我们整个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重要元素。
所以,在上海自贸区的整个建设过程中,简大年认为到目前为止仍然坚持着国务院交代的三大改革任务:第一,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二,服务业的升级和扩大开放;第三,在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试方面,我们现在还是在围绕着我们的投融资汇率便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改革来进行第三方面的改革内容。
就金融体制的先行先试,简大年认为,“我们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是为了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流通的规模;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是为了进一步确定我们人民币价格形成的定价机制;我们的外汇管理改革,是为了提高人民币与外币兑换的便利程度。特别是我们5月22号推出的自由贸易帐户的规则和细则,它是在一个新的帐户体系下,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综合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