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胡健 李泽民 发自北京
4张有些泛黄的纸放在茶几上,上面是一组密密排列的企业名称,后面标注着所在办公室的位置,以及公司负责人联系方式。温如云(化名)俯下身来,用食指顺着名单一家家往下梳理,隔一两家就会说,“喏,这家已经破产了”,“还有这家,早已‘跑路’了,就前两年的事。”
5月中旬,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作为温州一家贸易公司董事长的温如云已淡然了许多,“‘跑路’的事太多了,我们都是为了保命,先活下来。”细数纸上的这46家企业,温如云说大都多已经破产或出走,这仅仅发生在短短两三年里。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称谓——温商。
2006年,这些散布在国内外的温商,响应温州地方政府“温商回归,创建总部经济”的号召,纷纷回乡投资,但结局却不如预想般美好。当地政府为这些企业“容身”的总部经济园项目,存在房产规划用途变更、违规收取税收保证金等问题。于是温商们以各种方式离开了总部经济园,作为温州一号工程的温商回归之路并不平坦,也折射出民营经济的投资环境需要改善。
总部经济园愿景美好/
温如云告诉记者,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8年前,他和很多企业主一样,响应温州市鹿城区提出的温商回归、创建总部经济的号召,从美国、马来西亚、巴西等地回到家乡温州。
吸引他们的是鹿城区打造的总部经济园创下了一个“第一”,这是整个浙江省的第一个总部经济园,“很有吸引力,招商广告很漂亮。”特别是遍布世界的温州人,是发展总部经济最为独特的宝贵资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个全省第一个总部经济园被赋予了 “温州经济变革辉煌实践”、“优化温州产业结构新引擎”等诸多使命。顶着这些使命的总部经济园,自然门槛也不低,注册资本要达到2000万元,头3年利税要达到600万元,且每家企业需缴纳200万元的税收保证金。
即便如此,温如云等首批回归的温商们,还是与温州市鹿城区政府下属的温州(鹿城)总部经济基地开发建设指挥部签署了入园集资联建协议。
鹿城区双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静说,“总部经济园的愿景是很美好的,当时所有的文件是市政府下的,所以定位也非常高,好多企业抢着要入园。”
2007年,坐落于鹿城区双屿镇中国鞋都三期核心位置,占地100多亩的总部经济园开工建设,约定2010年5月31日前交付使用。
项目规划前后存差异/
在这过程中,麻烦不断。有企业主告诉记者,“我拿到的产权证上,总部经济园的名称改为了鹿城区双屿街道鹿翔商务中心,房屋规划也由原来的商务办公大楼改成了工业厂房。”
而根据双方签订的入园企业联建协议书,经济园属于工业地块的写字楼,彼时银行评估为每平米3000多元,但变更后的厂房只有1000多元。
由此,原本冲着总部经济园去投资的温商们有些傻了眼。温州锦宇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施延琳在电话中反问记者,“你见过二十多层的工业厂房吗?”
对此,鹿城区双屿街道办事处给记者的回复是,总部经济园的规划建设许可证注明为 “工业厂房”,它除了包括用于生产的车间,还包括其附属建筑物,如厂房宿舍、食堂、办公楼等配套房屋,因此并不存在规划用途变更的问题。至于更名,曾考虑以鹿城总部经济园作为地名,但市、区民政部门(地名办)认为地名的命名要一地一名,“总部经济园”不具有唯一性。
根据 《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以及办理房屋产权证的地址必须明晰等要求,双屿街道办事处斟酌再三,决定以 “鹿翔商务中心”命名。鹿翔商务中心寓意“聚集鹿城多方精英企业汇聚一堂,提升鹿城经济”,符合该项目最初开发建设理念。
但项目规划前后的云泥之别,让这些企业很揪心,“房屋的价值缩水很严重,我们现在急需融资,规划变更后,融资额度大幅度缩水。”
税收保证金被指违规
现在的温如云有些无奈,他说螃蟹没吃成,嘴巴却被扎坏了。除了原先希冀的总部经济园这个名头成了泡影之外,他早前所交的200万元税收保证金也没有被退还。据了解,目前仅仅有个别企业拿到了这部分钱。
根据企业主的说法,46家企业全部要缴纳200万元的税收保证金,并且是在缴纳第一笔建设费的时候,就要缴纳。但是温如云认为,“200万元的税收保证金是违规的。”
记者在温州生才轻工业材料供应有限公司与总部经济园开发建设指挥部签订的协议中看到,“乙方支付200万税收保证金及总建设费用的15%。”
而当地政府在收取税收保证金的过程中,开给企业的收据却是“建设费”。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税收保证金只能由税务机构收取并开具收据,但上述收据开出的单位并不是当地税务机关。
对此,鹿城区相关部门曾表示,只要符合相关税收条件的企业均可申请退还税收保证金,3年内企业纳税总额应不低于600万元。
黄静并未回应保证金涉嫌违规的质疑,她说现在有的企业全退,有的企业只能退一半,主要是根据区政府会议纪要来执行,具体退了多少不清楚。
施延琳说,“我之前交的保证金全部被退回来了,但其他企业的大部分都没有退,因为我的基本上达到条件了,更多的都还达不到。”
事实上,总部经济园在延迟了两年交付(2012年底完工)之后,更多的企业难捱住这漫长的工期,大都选择了离开,自然保证金退还的条件难以满足。
总部经济园有些“荒凉”
施延琳的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入园企业之一。他说现在总部经济园很荒凉,自己所在的那栋楼,一楼大厅墙壁斑驳,瓷砖坏了,蜘蛛网遍布角落。为了接待客人,他花了好几万元把大厅装潢了一下,另一侧被别人堆满了杂物。他说很后悔,好好的楼空着,租也租不掉。
施延琳的说法得到了其他企业主的认可,“原先想进来的温商都一个个去了外地。”
如今,温州骏达经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勇用“缘分”来解释这一切,他说本来想办一个外贸公司,但拖得太久了,后来就把公司办到了宁波。
而温州申隆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建敏说,“之前政府的很多承诺都没做到,一座进入总部经济园的高架桥历时7年未能建成。现在总部经济园没有多少企业入驻。”
原先的总部经济园开发建设指挥部,现在已被撤并到了温州鹿城区双屿街道,近日双屿街道给记者的书面回复中,明确了只有19家入驻企业。
双屿街道回复称,“2012年5月,总部经济园整体工程项目完成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共有46家企业引入。现已入驻企业共19家,还有27家企业未入驻。企业办理产权手续实际完成43家,剩余3家企业因自身原因暂未办理。”
但当地一位官员说,现在真正入园的只有19家企业,大都不是业主,很多是租出去的,原先明确总部经济园不得转让、不得出租,但现在门槛降低了。
投资环境喜忧参半
施延琳为总部经济园的现状感到痛心,“应该说鹿城区的鞋都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心,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方,现在却被搞得死气沉沉。”
目前,首批46家温商回乡企业中,有10家向温州市仲裁委员会递交了仲裁申请,要求与总部经济基地开发建设指挥部解除入园合作协议。
有法律界人士认为,“当地政府下属的基地指挥部在该招商引资项目中,名为集资联建,实为买卖开发,完全处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地位。基地指挥部作为事业单位法人,超越其依法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在未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许可的情况下,其行为已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仲裁的结果尚不得而知。有企业主认为,“行政违规是政府的通病,政府手太长亦是软肋,在这一事件中政府既当了裁判员又当了运动员。”
这是最早一批温商回归的遭遇,原先回报桑梓的希望落空,“我们这一批没搞好,会对后来的温商形成负面效应。”王建敏说。
而在这两年来,温商回归被当地称之为 “一号工程”。温州经合办给《每日经济新闻》的书面回应中说,温州深入实施一系列振兴实体经济举措,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激发温商回归发展、反哺家乡的热情。但是,“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温州资源要素的欠缺,温州作为地市级城市缺乏制定更灵活、更优惠的政策权限。”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分析认为,“温商回归早前更多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没有改进投资环境,没有认真去做。”因此,有些温商回归之后比较失望,后来又出去了,“但从去年以来,政府开始动真格,专门成立了负责温商回归的机构,领导不可谓不重视。”
即便如此,“现在的投资软环境还是不尽如人意,当地庞大行政部门作风的改变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整个投资环境喜忧参半。”周德文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