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原国电通信中心主任丁道齐:发展交流特高压就是倒退

    2014-05-20 00:39

    关于特高压的应用,社会上出现了比较鲜明的两种观点,经过多年激烈交锋,未能达成有效共识,争议的核心停留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

    几十年从事电力行业工作的原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副主任、原国电通信中心主任丁道齐,是业界为数不多的反对推行交流特高压应用的专家之一。他甚至认为,“交流特高压电网是中国电网发展的大倒退。”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丁道齐如此坚持、坚定地反对发展交流特高压?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他进行了专访,试图弄清他对发展交流特高压的担忧。

    没必要耗巨资新建

    NBD:一些业界人士认为,解决电力输送不出去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特高压,您怎么看?

    丁道齐:国家能源局从未将发展特高压作为发展新能源的主要手段,根本途径是必须配置相应的调峰电源。

    NBD:当前一些东部地区缺电问题明显,尤其是用电高峰期,为了确保电力供应,搭建交流特高压电网是否有必要?

    丁道齐: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覆盖6大区域超高压电网,区域电网间直流互联,区内结构紧密,超高压线路总长度堪称世界第一。但截至2010年底,交流超高压输电线路中,全国60%的500千伏线路均运行在设计经济输送功率的50%及以下。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建和改造,6大区域电网完全可以满足中国未来10~20年发展的需求,没有必要耗巨资新建交流特高压电网。

    2020年中国最大的华东超高压电网装机容量不会超过4亿千瓦,而且500千伏系统有充分的冗余,根本不存在升高电压等级的需求。

    无经济适用的距离

    NBD:特高压电网分直流特高压和交流特高压,对发展直流特高压业界基本达成共识,争议的焦点在交流特高压,直、交流能否分开发展?

    丁道齐:是的,发展直流特高压业界没有太大争议,国家电网公司方面的观点是上马特高压直流就必须上特高压交流,必须“交直互补”,相互搭配。但是,直流特高电压是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最经济、效率最高、最安全可靠的先进输电方式,完全不需要依赖交流特高压输电。

    NBD:您能不能系统介绍一下交流特高压存在的主要问题呢?

    丁道齐:首先是安全性。交流特高压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必须有500千伏网络的支撑,为此必然构成多重1000/500千伏电磁环网,破坏了分区分层的电网结构,成为大停电事故的隐患。

    其次是经济性。交流特高压输电容量不是超高压的4~5倍,而是小于2倍。输电距离在600公里以内,采用500千伏超高压交流输电比较经济;而超过600公里釆用超高压直流输电比较经济,而且愈远愈经济。交流特高压输电没有经济适用的距离。

    再次就是环保性。交流特高压

    CO

    2

    的排放当量是直流特高压输电的2倍。特高压交流输电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均比直流特高压严重。其电磁环境影响强度是800千伏直流的1.1倍;消耗土地资源达3倍。

    最后是国际发展的趋势性。2010年国际大电网会议肯定了特高压直流技术是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主流技术。高压直流输电已成为国际上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输电的唯一选择。

    引发大停电事故概率大

    NBD:在发展交流特高压方面,国家电网公司一直在推行“三华联网”,业界争议比较大,您能不能对此进行分析?

    丁道齐:据刘振亚《特高压交直流电网》书中提供的数据,仅仅是建设“三华”交流特高压电网,投资将达9800亿元。如果在中国全面推广交流特高压工程,总投资将高达12000亿元以上。耗资如此巨大,而解决的主要是中、短距离送电,真正经交流特高压电网远距离输送的容量只有很少一部分,投资效益非常低下。如果代以输电直达大都市圈方案,输电距离远用直流输电,近用超高压输电,同样是输电给超高压电网,同样解决电力需求,至少可节约6000亿元。

    此外,交流特高压及“三华”交流特高压电网的出现,必将导致电网覆盖区域扩大、1000/500千伏电磁环网增多、清晰的网络结构遭破坏、网络节点大量增加,系统结构、自动控制、信息通信更加复杂,网络的脆弱性扩散,电力系统的复杂性网络特征更加显著,引发连锁性大停电事故的概率将十余倍地增大。

    国家电网公司推行的耗资近1.2万亿元的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和“三华”交流特高压电网,如得以全面实施,不仅是中国电网发展的大倒退,还必将增加全民税费负担,危及国家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民生。

    NBD:您对未来我国电力远距离运输的一些建议是什么?

    丁道齐:政府管理部门应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深入调查分析中国现有超高压电网的巨大潜力,对于建设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电网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全国政协调研:交流特高压建设要科学论证

    下一篇

    YouTube或10亿美元收购流媒体Twitch 难搅局国内游戏直播市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