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叶檀
创业板新政,体现出政府希望扩大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为中国经济转型走出一条生路的心情。5月16日,证监会公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其中有两条格外引人注目。第一,降低创业板上市门槛,扩大创新型企业类型,便利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放宽了对创业板IPO企业的财务指标,改变了原来营业收入或净利润持续增长的要求,盈利、收入的门槛大幅降低,创业板申报企业将不再限于九大行业,范围拓展到所有行业。
这意味着创业板股权再融资自2009年开板后实质性开闸。再融资制度设定了“小额、快速、灵活”的定向增发机制。《办法》规定,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额不超过5000万元且不超过最近一年末净资产10%的,证监会适用简易程序,监管部门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核准后实现“闪电发行”,允许“小额快速”定增在特定发行对象范围内“不保荐不承销”。
这是向市场化迈进,将市场的交给市场,监管的交给监管。市场一直在呼吁给予市场定价权,他们的呼吁得到了部分回应。
证监会把定价权交给市场,只要信息全面、准确、及时披露,公司能否上市、以什么价格上市、以什么价格融资,是市场自己的事。未来,投资者自己对投资盈亏负责。证监会的两份文件是在昭告市场投资者,对不起,从现在开始,亏钱请不要再找我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才是我们的责任。
有分析人士随即开始担心,创业板能否承受上市公司数量、融资扩容的双重冲击,创业板是否将就此踏入漫漫熊途。
尊重不成熟的市场需要勇气,不诚信的市场参与者可能反噬宽松的市场体制,将监管的市场化视为圈钱良机。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2013年,创业板指数上涨83%,上证综指则下跌6.8%,可以说一枝独秀。自今年2月25日创业板指数创下1571点的历史新高后,累计跌幅超过20%。5月16日创业板指报收1226.47点,跌幅达到2.19%,创出今年以来的新低。创业板指、中小板指4月以来下跌幅度超过20%,成为拖累市场的两只大黑熊。未到成熟期的创新型企业风险极高,一季度37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业绩同比下滑的有133家,占比35%。即使如此,创业板市盈率仍然在50倍以上,市场对扩容的担心,对业绩下行的担心在指数上显露无遗。
未来创业板上市公司可能多如过江之鲫。按照5月12日的数据,新三板挂牌企业高达737家,数量比中小板上市公司多出18家。年内新三板公司数量有望超过千家,几乎是中小板与创业板现有公司数量的总和。
新三板公司对转板充满憧憬,据统计,2008年以来,先后有22家新三板公司向新三板系统提交了转板申请或明确表达了转板意向,除已完成转板和主动放弃转板的公司外,目前仍有11家新三板公司在谋划转板。随着新三板的大扩容,以及创业板门槛的降低,新三板中“战绩”达标的公司可以与创业板实现无缝对接。
对抗造假与担忧的最好办法,不是恢复行政审批,不是恢复父爱之手对公司、对投资者和稀泥式的帮助,而是以更严格的失信惩戒制度,以更严厉的退市制度,建立公平的市场。
考虑到近期证监会对信披的重视,以及对一系列造假、老鼠仓等事件的严惩,证监会对信披真实性的重视不容怀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从第51条到56条,均是对信披造假、欺诈上市的惩罚条款,受到万福生科补偿案的触动,明确规定“证券服务机构未勤勉尽责,所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让人遗憾的是,争议最大、利益纠葛最严重的退市机制没有提及,虽然上市办法不必提退市,3月21日证监会发布了创业板规则修改的征求意见稿,也强调创业板将严格执行退市制度,但到目前为止,退市制度没有像惩戒失信一样,用具体的案例,显示监管层的决心。只提融资、再融资,难免让投资者产生圈钱误解。一个健康的市场必然让失信者得不偿失,让无法生存的“老赖”公司不得不退市。
不必担心创业板的下行,创业板的熊市,只有制度革新才能浴火重生,只有市场化才能焕发活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创业板的希望远在大而沉重的主板之上。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